“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汉语中一直是贬义词,长期被用于形容医疗水平低劣或者处理问题时只考虑局部不考虑整体的现象。但是,现在的中医临床从分科到分病种,中医科研从分脏腑到全面借助西医的器官概念,研究内容越来越精细,所追求的不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吗?

可以想象,在一个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工厂里,人们只需按规定的程序在流水线上把各个零部件组装起来,只要装上的零部件是符合标准的就能保证整台机器的正常运转,这一切便是完美的。但是如果医生都把病人当作机器,按照部件一个一个进行修理的话,这很可能会有问题。因为同一条流水线可以生产许多一模一样的标准化机器,但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却不存在,人除了肉体之外,还有思想,还有与之相关的社会和环境。这就是医学除了自然科学之外的另一个属性,而这一属性是还原分析方法所无法衡量的,这也是每个临床医生必须思考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和机器不同,机器出了故障往往可以检测出来,人生病了,有些问题可以检测出来,但有许多问题是无法检测,也是永远无法量化的,如“难受”、“心烦”、“头晕”等,可是,这些症状在辨证的过程中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如果非得要想尽办法使之量化、客观化,其结果就只能是使中医临床思维走向歧途。

俗话说:“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在多数情况下自我感觉往往最能说明问题。但是,现代人在追求“客观化”的过程中,对自己越来越缺乏应有的自信。一个朋友在某医院被诊断为慢性肾炎,转到另一个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住院两天检查后发现没有问题,医生告诉他只是由于生活习惯不良导致胆固醇太高,但肾功能和尿检都没有发现异常,建议他出院调理。这本来是好事,可是这个患者却显得很失望,因为在医院检查不出问题,医生告诉他“没有病”他却无法接受,于是托了许多熟人,希望能认真再查一查。我们的确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们不明白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都爱生病了呢?

还有一位患者在体检的时候发现“子宫肌瘤”,该院医生告诉她要开刀。于是,她到了上一级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并不是子宫肌瘤,她不信,又到另一个医院里复查,检查结果也说不是子宫肌瘤,可她并没有觉得庆幸,相反的成天提心吊胆,四处打听询问别人自己该怎么办。医生们都很纳闷,为什么她非得整出一个病来才安心吗?最后,没办法只能按照她的要求把子宫切除了,据说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是不是现代人生活缺少充实感,只有检查出了疾病才会落下心中的石头,踏踏实实地给自己找份“治病”的事情做呢?这就是现代“客观化”的医学模式带给人们的疾病观。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普遍比较大,心理障碍也相对比较多,而心理的问题是很难用很客观的依据来评判的。一位患者是个心理学教师,前一段时间忽然发现自己“生病了”,要求住院治疗,主要症状是健忘,所以怀疑自己患了“老年痴呆”。主管医生是一个很实在的人,由于所有检查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所以他对患者说:“你根本没有病,还不如回家自己调养。”患者听了很不高兴却又不好当面发作,于是医生开的药他都统统扔了,理由很简单,因为你说我没病,所以,你开的药肯定治不了病。实际上,心理的异常也是病,尽管现在可以用一系列量表进行测量,但是,仍然做不到真正意义的客观化。

再如癌症患者的治疗,实际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充分的依据可以说明对于中晚期的癌症患者,化疗和放疗的方法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是有效的,这里面可能与认识水平有关,也可能是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然而人们却宁愿倾家荡产一次次地做放疗、化疗,因为化、放疗可以看到癌肿不断缩小。而中医在癌症治疗过程中为什么始终处于配角地位?因为它的疗效却无法用数据进行验证。我们如果仔细想一想,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难道不比单纯注意某一个局部来得更好吗?

正如《大腕》里葛优说:“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在人们的定向思维里,成百上千块的西药就是生命最坚实的保障,而几块钱的中药就归为 “便宜没好货”一类了。怪不得有人说,科技发展的结果是让人们宁愿明明白白地死,也不愿意糊里糊涂地活,岂不惜哉!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