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研究中医方剂的方向错在哪里?

血糖的异常升高,无疑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医领域,防治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历史上有许多研究报道都提到了白虎加人参汤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显著效果。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日本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他们选择给患糖尿病的动物口服白虎加人参汤。实验结果显示,该汤剂具有很好的降血糖效果。为了探究其中的奥秘,科学家们开始对汤剂中的每一味药物进行单独研究。他们最初认为,粳米作为碳水化合物,甘草的甜味,以及石膏的不溶于水特性,都可能是降血糖的关键。

然而,当他们分别对知母和人参进行实验时,却发现这两个药物单独使用只有轻微的降血糖效果。这使得科学家们开始思考,是否整个方子的降血糖作用真的只是知母和人参的简单组合。但实验结果却证明,这两个药物合用并不能提高降血糖的效果。

随后,科学家们调整了知母和人参之间的剂量比例,结果却发现,当这两个药物的剂量加大时,降糖作用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而当知母和人参与石膏一同使用时,降血糖作用明显提高。再加入粳米、甘草后,降糖效果更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最令人惊奇的是,当按照白虎加人参汤的原方剂量比例进行配伍时,降糖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这一结果使得现代科学家们不得不佩服1800年前张仲景的智慧。他究竟是如何找到这样最佳的组合和剂量比例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循证医学在健康服务效果评价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强调随机对照试验的重要性,以病人为核心,系统全面地收集证据,并关注预后终点的评价指标。这一方法不仅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还对科研和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中西医学体系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使得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变得复杂。中医学虽然也重视临床证据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它更加强调个体间的差异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追求标本兼治。因此,简单地将循证医学的方法套用于中医研究,可能会导致诸多问题。例如,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有113首方剂,被历代医家推崇为经方,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尽管这些经方并不符合循证医学的研究原则,但它们却能流传千古。相反,那些通过循证医学方法研究得出的现代方剂,却难以与张仲景的经方相提并论。这并不是由于循证医学的方法存在缺陷,也不是因为研究单位实力、经费投入或协作单位水平的问题。而是因为中西医的思维模式存在本质的区别。机械地套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中医药研究,可能导致中医失去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特色,最终成为“四不像”。因此,在中医药研究中,需要充分认识到中西医思维的差异,合理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