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腧穴的分类
分布在人体表面的腧穴星罗棋布,数量众多。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历代医家的辛勤努力,这些腧穴被按照“分部”或“分经”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经过多次的归纳和总结,现在大体上可将人体腧穴分为三大类:经穴、奇穴和阿是穴。
兹分述如下:
一、经穴
在中医的经络理论中,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腧穴被统称为“十四经穴”,以简称为“经穴”。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十四经脉的线路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脉络体系。
在这十四条经脉中,十二经脉的腧穴呈现左右对称的特点,仿佛是大自然的巧妙安排,给予人体以平衡与和谐。而任、督二脉的腧穴则各自独立,均为单穴,它们在人体中担当着独特的角色。
这些经穴并非简单的穴位,它们具有共同的治疗作用,擅长主治与本经脉相关的病证。更为神奇的是,它们还能反映出十四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穴的数量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演进过程。据《内经》记载,虽然有三百六十五穴之说,但实际上的穴位数目远低于此。到了《甲乙经》时代,分经分布的方法使得穴位的名称和定位得以明确,总数达到了三百四十九穴。而《千金翼方》的记载与《甲乙经》大致相同。随着医学的发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十四经发挥》等著作相继问世,所记载的穴位数目已达三百五十四穴。此后,《针灸大成》记载了三百五十九穴,《针灸逢源》更是将经穴总数扩充至三百六十一穴。而现代学术界普遍以三百六十一穴为标准。
二、奇穴
奇穴,又称为经外奇穴,特指那些并未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却拥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特殊穴位。尽管这些穴位并未纳入十四经脉的体系之中,但它们在中医治疗中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奇穴对于某些特定的疾病往往能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例如百劳穴在治疗瘰疬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而四缝穴则对小儿疳积有显著的疗效。因此,奇穴常常作为经穴的重要补充。
奇穴的分布广泛且分散,其中一些穴位位于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上,例如印堂、阑尾、胆囊等。然而,更多的奇穴并不位于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上,但它们与经络系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太阳穴与三焦经相关联,而鼻通则与胃经相联系。还有一些奇穴并非指代单一的穴位,而是由多个穴位组成的特定区域,例如十宣、八邪、八风和夹脊穴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所谓的奇穴实际上是由经穴组成的,例如胞门和子户实际上就是水道穴。在《针灸聚英》中,胆俞和膈俞被合称为四花穴,而心俞则被用作灸痨穴。
历史文献中关于奇穴的记载相当丰富,如《千金方》就记载了一百八十七个奇穴。《奇效良方》列出了二十六个奇穴,《针灸大成》则列出了三十五个,《类经图翼》列出了八十四穴,《针灸集成》则汇集了一百四十四穴。这些奇穴为中医治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手段,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阿是穴
“阿——”,每次按压到病人身上的痛处,总会听到这样的呼喊声。这个穴位因此得名“阿是”,即病人因按压而发出的声音。在古代医书《千金方》中,阿是穴首次被提及,书中描述:“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之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由此可见,阿是穴没有固定的位置,所以又被称作“不定穴”、“天应穴”。
在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中,有“以痛为腧”的说法,这正是阿是穴的最早应用。如《灵枢·五邪》中所说:“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素问·缪刺论》中也提到:“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 《素问·骨空论》则说:“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这些都说明了阿是穴的特点,即按压时会有特殊的感应或疼痛,是针灸治疗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