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力学来理解针灸

在针灸治疗中,我们经常需要扎针,而扎针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找到穴位。在实践中,我们通常扎的是筋穴,例如背腧穴。背腧穴的取法非常讲究,要求“皆夹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这种取穴法实际上是取的筋穴。那么,如何控制扎针的角度和深度呢?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要明确治疗的作用部位是皮穴还是筋穴。

由于我们在临床上大多数时候是在扎筋穴,因此我们在经筋这一篇中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经筋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着肌肉和骨骼,负责传输气血和调节身体功能。在经筋篇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各种筋穴的位置、功能以及针灸治疗的应用方法。这些知识对于针灸医生来说至关重要,它们有助于医生更好地掌握扎针的角度和深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除此之外我还要再强调几点。我们的经筋系统,其实质上是一个链条结构,这是我们遵循经筋取穴的理论基石。这一链条结构不仅在我们的广义经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我们古代的医学经典中也有着详尽的描述。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这一个链条结构,那么我们的理论是否就足够完善了呢?

在我看来,仅有的链条结构还不足以支撑起整个经筋系统的理论体系,它仍然显得有些单薄。事实上,随着经筋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取得了更大的进步。除了链条理论外,我们还有其他的经筋力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来自于针刀医学的贡献,是我们应当重视和深入研究的内容。

这些力学理论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经筋系统理论,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它们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揭示经筋系统的奥秘,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弓弦理论是一种将骨骼比喻为弓身,肌肉比喻为弦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在于理解力学原理,特别是弓和弦的张力和应力分布。当我们把这个理论应用到人体骨骼和肌肉上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身体的力学结构和功能。

以脊柱为例,我们可以把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视为一组弓,而附着在脊柱上的肌肉和韧带则可以被视为弦。例如,颈椎的前突结构可以被视为一组弓,而后纵韧带则是弦。如果颈椎的生理曲度发生变化,例如变直,那么后纵韧带的拉力就会增加,可能会导致后纵韧带的损伤。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选择弓弦理论中的关键点进行干预。这些关键点包括弓和弦的结合点以及弦的中点。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选择颈1椎和颈7椎的位置,这两个点是弓和弦的结合点。此外,我们还可以在颈3椎的位置选择一个治疗点,因为这个位置通常是弦张力最大的地方。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将弓弦理论应用到胸椎和腰椎的治疗中。对于后背疼痛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胸椎的后凸结构中应用弓弦理论,选择胸1椎和胸12椎作为治疗点,同时也可以在胸6椎的位置选择一个治疗点,因为这个位置也是弦张力较大的地方。对于腰椎的前突结构,我们可以选择腰1椎、腰5椎和腰3椎作为治疗点。

通过应用弓弦理论,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找到治疗的关键点,从而更有效地解决身体疼痛和其他相关问题。这种理论不仅具有科学依据,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拉杆理论,顾名思义,就像那四根钢丝绳固定电线杆的稳定结构。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其中一根钢丝绳上施加压力,这根钢丝绳的拉力无疑会增大。若仅有这一根钢丝绳支撑电线杆,那么电线杆很可能会倾倒。然而,由于其他三根钢丝绳的协助,电线杆得以保持稳定。

若将脊柱比喻为电线杆,那么周围的肌肉便是那四根钢丝绳。当某侧的肌肉出现挛缩,其他三侧的肌肉为了维持脊柱的力学状态,也会产生挛缩现象,形成一种相互对抗的态势。例如,当脊柱左侧的腰方肌挛缩,将使脊柱向左侧倾斜。此时,右侧的腰方肌为了维持平衡,也会产生更大的拉力。

此外,当腰大肌出现挛缩时,它会使脊柱前凸。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曲度,竖脊肌会增加拉力与之对抗。此时,我们可以考虑先松解竖脊肌,使其不再过度用力,从而影响腰大肌的变化。这就是中医理论中的“从阴治阳”和“从阳治阴”。

人体是一个精密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旦某个部位出现问题,其他部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处理问题时,除了关注主要问题点外,还需对其他相关联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调整。

杠杆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肌肉在不同动作中的力量和力矩。由于肌肉附着点的不同,它们产生的力矩也不同。例如,在髋关节的外展动作中,主要依靠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力量。这些肌肉附着在股骨大转子上,产生的力矩相对较小。然而,在内收动作中,主要依靠内收肌群的力量。由于这些肌肉的附着范围更广,它们产生的力矩相对较大。

力矩的差异对肌肉的形态和功能有着显著的影响。由于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力矩较小,它们需要更有力量才能产生所需的动作效果。因此,这些肌肉呈现出扇贝形的形态,这种形态的肌肉通常非常有力,但由于力矩较小,也更容易受伤。

当我们诊断出某位患者的腰痛主要源于腰大肌的问题时,直接处理腰大肌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腰大肌位于较深的部位,操作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且操作难度较大。此时,我们可以借助经筋链条理论,在足三阴经筋上寻找相应的筋穴进行处理。例如,之前所提及的地机筋穴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

除了经筋链条理论,我们还可以根据弓弦理论来处理腰大肌的问题。弓弦理论指出,腰大肌的起止点位于胸12椎和腰1椎的位置。那么,是否需要在这些位置进行深部扎针呢?实际上,很多时候并不需要。通过杠杆理论,我们可以将腰椎椎体视为一个杠杆,其力量可以传导至表浅部位。因此,在胸12椎和腰1椎棘突旁的浅表位置,我们同样能够有效地处理腰大肌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拉杆理论来处理腰大肌的拮抗肌。例如,在竖脊肌或臀大肌上进行相应的处理。这样一来,经筋系统的力学理论将更加完善和丰富。通过结合多种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处理腰大肌问题,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