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里留针与出针的注意事项
在针灸治疗中,留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当针刺入腧穴后,施以适当的行针手法,完成补泻操作后,针会留置在穴内,以保持针感并持续发挥针的作用。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治疗效果,同时便于后续的行针操作。然而,留针的时间长短应根据病情来决定。
对于一般病症,针刺得气后,补泻操作完成,即可出针,或者根据情况留针10至20分钟。在留针期间,每隔几分钟进行一次行针操作,以保持刺激效果。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病症,如急性腰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或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症,留针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有时,留针时间甚至可以达到数小时,以便在留针过程中进行间歇性行针,进一步增强疗效。
如果针刺后未能得气,留针还能起到候气的作用。通过留针,刺激可以通过持续的刺激作用和间歇性的行针操作得到加强,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当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就到了出针的步骤。出针时,医生需要用左手持消毒棉球轻轻按住针孔周围的皮肤,这样可以防止针孔出血或感染。然后,右手持针柄,以轻柔的动作将针慢慢地捻转并提起,直到针尖退回到皮下。在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保持动作的轻柔和稳定,防止对皮肤和穴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当针完全起出后,医生会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针孔,以帮助止血并防止感染。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因为如果针孔出血或感染,可能会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医生还需要注意保持针孔的清洁,防止细菌和病毒进入身体,从而引发感染或其他健康问题。
此外,出针的速度也很关键。《流注指微论》中提到:“出针贵缓,急则多伤。”这意味着出针时要缓慢轻柔,避免过快或过猛地拔出,以免对皮肤和穴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出针后病人需要休息片刻,以便身体能够逐渐恢复,然后才能进行其他活动。医生也需要检查所用针的数量,确保没有遗漏在病人身体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医疗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