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中医治疗关键
肝硬化是肝脏受各种原因损害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属中医之积聚、癥瘕、黄疸等范畴,肝硬化腹水则属中医之臌胀。朱震亨提出:“皮间有赤蝼血痕者,血肿也。”他还说:“胁痛者,肝气也,其脉沉涩。”此对慢性肝病及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症状及诊断都作了具体的描述。
肝硬化多由湿热疫毒郁于肝胆,肝之络脉受阻,渐致气滞血瘀,如叶桂所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引起胁下疼痛胀满。气滞血瘀易致肝气横逆,乘克脾土,使脾胃受伤,运化失常,以致出现倦怠乏力,右胁胀痛,呕恶纳差,或见齿衄、肝掌、蜘蛛痣等。此时多为慢性肝病或早期肝硬化。中医辨证首重肝脾,治疗总以调肝健脾,通络化瘀为主,坚持治疗,控制病势深入,一般效果良好。如果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或因饮食失节,脾胃受伤,精微不能输布以养肝,水湿不能转输而停滞于内,致肝脾两伤,而为臌胀;或疫毒内侵,肝脾受伤,升降失常,清浊相混,积渐而成臌胀。病变中若首次出现腹水,表明肝脏代偿功能不良。这个时期是肝硬化发生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其中医病机为脾土受肝木乘侮,水运失常,水瘀互结。此时应抓住时机,及时采用培土御木,通络化瘀,调畅气机、健脾利水等治则,使脾土得健,水运正常,气畅血和则腹水自退,瘀积自消。
若病延日久,肝脾愈虚,穷必及肾,最终肝、脾、肾三脏俱损。若肾阳不足,一则膀胱气化失司,二则脾土失于温养,水浊血瘀壅结更甚,阴邪水湿大量内聚难出。或肾阴亏虚,肝不得资,肝阴已虚极,脾运已无能。虚者更虚,实者更实,终致病情陷入严重的正虚邪实难治之候,此时虽可以调肝健脾补肾以扶其正固其本,泄毒化瘀、行气利水以祛其邪治其标,也有育阴利水之法,但效果已往往不尽人意。由此说明肝硬化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