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经方的五步路

经典原文是基础

学经方,要从经典著作起步。为什么要学经典?是为了培养明辨是非、鉴别优劣、建立规范的能力。学中医难在不会选择。经典著作中必读之书当首推《伤寒论》《金匮要略》。 

清代经方家陆九芝极其重视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意义,尝谓:“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甚易,继而大难矣。” 

经典是中医经方的入门阶梯,经典中蕴藏着临床应用的密码。读经典就是加强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经典是中医学的“三基”,是中医的根源。 

经方家医案是补充

“《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是简朴精炼的,是画龙点睛式的描述,有些条文也是不全的。”如何理解和补充?要真正的学用经方,只在原文读背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

学习后世医家,尤其是经方家的临证经验是一种主要的方法,而这些经验多体现在他们的医案中。经方家的医案极具临床实用参考价值,值得深读细读。医案记载的既是仲景经验的经典运用,也是对条文理解的补充,更是仲景学说的延续和发展。

读经方家的医案,注意辨证的关键在何处,进而把握经方应用的指征,以及处方加减变化的规律。

信心源于跟师临证

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从纷繁复杂 的临床中发现理论所在?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执简驭繁?仅以医者的自身临床实践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跟名师临证抄方是一条捷径。通过临床跟诊,笔者对老师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跟师学习既是诊疗思路的调整,也是临证视野的开拓,更是经典应用信心的来源。跟师学习的最大优点,是通过临床跟诊,较快地完成理论到临床的过渡。在跟诊临证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老师在某一医 学领域的独到见地或对某一病种的医治经验,最容易被学生掌握与继承。 

体会来自临床实践

中医学归根结底为经验医学,而实践是直接经验的重要来源。没有充分的临床实践,掌握再多的理论知识,也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间接经验积累,充其量只是一台内存大的“复读机”而已。经方医生只有在临床中不断地去效仿、试错、修正、总结,才能在临床中再识经典,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体会,并磨练出以简驭繁的思维能力。

经方医生还要善于借用现代临床的技术、科研方法去 发现、理解与诠释古人囿于特殊社会背景下未能说清楚的东西,而这也正是经方医生所肩负的传承经典的使命。

经方医生要培养临证医案书写能力,年轻中医多写医案和多整理医案。医案的整理是中医临床科研的基本功,也是经方思维转化能力的体现,每个经方医生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医案书。

培养独特的思维方式

经方并不是中医的全部,中医临床也未必只有经方 才能治病,但经方是中医学中最规范的部分。经方的思维方式独特,学经方要讲方证。“方证相应”强调的是直觉思维,与传统中医教育的逻辑思维是两种思维方式,但两者并不冲突,也不互相否认。

直觉思维的培养需要医生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联想能力、持续的临床经验积累等,还需要医生有专一的学习方法,暂时搁置既往的学习经验以减少干扰,方能形成方证相应 的直觉思维。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