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把黄芪用错了

黄芪,被誉为今日应用最广泛的补药之一,其广泛应用无疑证明了其在中医药领域的重要地位。然而,正因为其应用广泛,一些人在临床应用中未能把握好标准,超出了其应有的应用范围,这无疑影响了黄芪发挥其本来的长处。

为了更好地发挥黄芪的药效,我们有必要根据古代翔实可信的文献记载,结合临床实践,对黄芪的适应症进行归纳总结。

  • 黄芪善治慢性衰弱证

中医之圣张仲景,被誉为中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伤寒论》的113方中,张仲景并没有使用黄芪这味药材,而在《金匮要略》中,他则七次使用了黄芪。这种用药选择的不同,引发了后人的广泛研究和探讨。

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经典著作中的用药规律逐渐被揭示出来。我们发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之所以绝不用黄芪,是因为黄芪的药效需要长期使用才能显现出来,而急性病的救治往往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黄芪并不符合这一需求。而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则罕用四逆汤,这是因为他认为四逆汤的药效过于峻猛,对于虚弱的病人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从张仲景的用药趋向上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并不能起到救亡于顷刻的作用。然而,对于慢性虚损性疾病,黄芪却具有一定的疗效。它的应用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持续使用,才能发挥出其独特的药效。因此,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慢性虚损性疾病的治疗,黄芪成为了一味重要的药物,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 黄芪主治衰弱性肌表病

从《金匮要略》中我们可以看到,黄芪在七张方剂中被广泛应用。除了黄芪建中汤主要用于治疗内部虚弱外,其余六张方剂,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乌头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和桂枝加黄芪汤,都是为了解决肌肤表面的水湿问题。即使是针对“虚劳里急诸不足”的黄芪建中汤,也说明了黄芪并非专门用于治疗内部虚弱的药物。

日本药学家吉益东洞在《药征》中指出:“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然而,这种说法可能并不完全正确。实际上,肌表组织功能的恢复,能够自然消除积水。吉益东洞所说的“主治肌表之水”,其实是一种因果倒置的理解。他只看到了张仲景使用黄芪的技巧,却没有揭示黄芪真正的功效。

古代的医方经常使用黄芪来治疗瘫痪,这主要针对的是衰弱性的肌表病变。例如,《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可以治疗严重风病;《金匮·血痹篇》中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以治疗外表肢体不灵活,如风痹的症状;《千金翼方·中风篇》中的大八风汤能够治疗手足不遂、身体偏枯等病症,这些都是黄芪治疗瘫痪的明确证据。

事实上,黄芪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尤其是对于瘫痪、麻木、肌肉消瘦等症状。对于严重的疾病,患者需要持续服用数钱至数两的黄芪,一日的剂量,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显著的效果。
关于黄芪在中气下陷治疗中的应用,张锡纯的见解与李东垣的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当脾胃受到内伤,谷气的生机不再旺盛时,中气就会变得虚弱无力,个体的体力也会因此而衰退。李东垣在他的补中益气汤中,主要针对的是脾胃的虚弱,其中人参和白术的功效显著。而黄芪在方中的作用,则在于推动谷气的运转,使其充满肌表的活力。

对于中气下陷的患者来说,经常会有小腹重坠的感觉,尤其在劳作时更为明显。同时,他们还会出现呼吸短促的症状。此时,如果能够及时服用补中益气汤或者张锡纯的升陷汤,往往能够迅速见效。

张锡纯特别强调黄芪在升提中气方面的作用。他认为,黄芪的特性是“善提气”,能够有效地提升下陷的中气,使其恢复正常位置。而且,黄芪还有助于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改善呼吸短促的症状。

总的来说,黄芪在中气下陷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升下陷的中气,还能增强体力,改善呼吸短促等症状。这使得黄芪成为了中医治疗中气下陷的一种重要药物。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