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肝病,万变不离此三法
《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寥寥数语,便指出了甘缓、辛散、酸收三项治肝大法,为后世肝病的治疗开辟了蹊径。
《难经·十四难》指出“损其肝者,缓其中”。《金匮要略》指出“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原则,创制了辛散的四逆散、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甘缓的芍药甘草汤、甘麦大枣汤,酸收的酸枣仁汤、乌梅丸等重要方剂。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考《内经》治肝,不外辛以理用,酸以治体,甘以缓急。”“考《内经》肝病主治三法,无非治用治体。”“《内经》肝病三法,治虚亦主甘缓。”现将“三法”临床应用总结于下。
一曰:辛散理用。肝主疏泄,以行气为用,倘肝气失疏,流行郁滞,则肝失所用,出现胸闷嗳气,善太息,胁肋胀痛,甚则引及胸背部,或疼痛走窜不定,或妇女月经不调等症。
治疗宜使用辛散理气的药物疏通气机,调肝用,即叶天士所谓“辛以理用”法。药用柴胡、川棟子、郁金、枳壳、香附、生麦芽等,方如柴胡疏肝散、天台乌药散、逍遥散等。
一曰:酸以治体。肝藏血,以阴血为体,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郁则血瘀,气泻则伤阴。倘肝血不足,肝失所养,则肝气不收,风阳妄动而致眩晕目涩,心神不宁,肢体抖颤,脘腹胀满,胁肋隐痛等症。
酸能补阴血而敛肝气,通过治体而使用有所归,故酸敛虽有补泻之分,而叶氏通称为“酸以治体”。药如白芍、酸枣仁、乌梅、木瓜、五味子、枸杞子等。代表方如芍药甘草汤、酸枣仁汤、调营敛肝饮(《医醇賸义》)、加味一贯煎(章真如)。
一曰:甘以缓急。肝为刚脏,其气多刚烈燥急。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正如张介宾所认为:甘缓乃柔,能制刚。“肝苦急”,往往有肝血(阴)虚失濡,肝气过急则易上亢,出现头目眩晕,肝阳化风则见动风。
故叶氏所云“甘以缓急”“治虚亦主甘缓”,明确了甘缓理虚法则,用于肝血失濡,亦可用于肝用不足,疏泄不及之证。甘缓如大枣、沙参、麦冬、阿胶、枸杞子、生地黄等,益气如人参、黄芪、甘草之属。代表方为甘麦大枣汤。
补肝方法,前人有“用辛补之”“补用酸”“治虚亦主甘缓”等论,其说不一。《血证论》指出“以酸甘补肝体,以辛甘补肝用”,可谓明确指出补肝体肝用之法,此为直接补肝法。如无营血亏虚,肝失所养,而肝气过急,使用甘缓药物,调补五脏,以缓肝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