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察务求详尽
望、闻、问、切,诊察之法。
在问诊方面,问诊围绕寻求病因,如:“工于问者,非徒问其证,殆欲即其 证见,以求其病因耳。法当先问其人之平昔有无宿疾,有无恚忧思,饮食喜 淡喜浓,喜燥喜润,嗜茶嗜酒,大便为燥为溏。妇人问其有无胎产,月事先 期后期,有无胀痛。再问其病,初起何因,前见何证,后变何证。恶寒恶 热,孰重孰轻。有汗无汗,汗多汗少,汗起何处。口淡口苦,渴与不渴,思 饮不思饮,饮多饮少,喜热喜凉。思食不思食,能食不能食,食多食少,化 速化迟,胸心胁腹有无胀痛。二便通涩,大便为燥为溏,小便为清为浊,色 黄色淡。种种详诘,就其见证,审其病因,方得轩岐治病求本之旨,岂徒见 痰治痰,见血治血而已哉”(《医原•问证求病论》)。
在望诊方面,观察病人的形体是辨别阴阳的关键。若病人身体轻盈,能够自由转侧,则病情较易治疗。相反,若身体沉重,无法转侧,则病情较为严重。这是因为阴性症状的病人身体通常沉重,足部冰冷,且喜欢蜷缩卧睡,对人产生厌恶感,常喜欢背对着墙壁躺着,不愿见光。此外,患有阴毒的人会有如被杖打的疼痛感,身体沉重无法转侧。同时,中湿和风湿病也常导致身体沉重和疼痛,无法转侧,需要仔细辨别。一般来说,阳性症状的病人身体轻盈,手足温暖,开目欲见人,这是可治之症。若病人头部重而身体沉重,这可能是由于天柱骨倒塌导致元气衰败。
在观察病人形体时,通过辨别虚实也能获取病情的重要信息。古人认为,坐而仰者肺部实热,表现为胸部饱满、仰面呼吸;坐而伏者肺部虚弱,表现为气息短促、浮浅。叉手冒心者可能为汗后血虚;以手护腹者可能为里实心痛。另外,坐而无法安眠、气逆咳嗽的病人可能患有肺胀;而坐时昏昏欲睡、不耐久坐的病人可能气血虚弱。无法转侧的病人可能患有痿痹;坐卧不宁的病人可能烦躁不安。
观察唇部的形色和动态变化可以预测脾胃的状况,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和逆顺吉凶。唇色红如朱砂者为胃热;唇色深红、时冷时热、咳嗽者为肺虚热;小儿唇红厚者脾胃健旺;妇人唇红厚者冲脉旺盛。唇色淡白为气血不足;唇色惨白并伴有呕吐者为胃虚;唇色青黑者为寒极。若口唇焦干为脾热,焦而红者为吉,焦而黑者为凶。口唇红肿者为热甚;口唇青黑者为冷极;口噤难言者为痉风;唇青舌卷、口如鱼口者为不治之症。
在望神时,应重点观察病人的眼睛。眼睛反应灵敏、顾盼自如、神采奕奕者为有神的表现,表明脏腑精气未衰、病情较轻、预后良好;眼睛反应迟钝、目光呆滞、瞳孔散大者为无神的表现,表明脏腑精气衰竭、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察色的要诀在于观察神气的表现。神气充足则色泽滋润、含蓄不露;神气虚弱则色泽枯槁、暴露无遗。五色与五脏相应,观察面色可以推断病变的部位。例如,舌红为心热,鼻红为脾热,左颊红为肝热,右颊红为肺热,腮下红为肾热。其他四色也可以类推。
在闻诊方面,嗅病人身体、口气、分泌物和排泄物气味的异常变化诊察疾 病。如“人病尸臭不可近者,死。口气重者,胃热盛也,阳气尚充,其病虽 剧,可治。汗出稠粘,有腥羶气或色黄者,风湿久蕴于皮肤,津液为之蒸变 也,风湿、湿温、热病失汗者,多有之。唾腥吐涎沫者,将为肺痈也,唾脓 血腥腐者,肺痈已成也。小便臊甚者,心与膀胱热盛也;不禁而不臊者,火 败也。大便色坏,无粪气者,大肠气绝胃败也。小儿粪有酸气者,停滞也。 病人矢气极臭者,为胃有停食,肠有宿粪,为内实,易治。若不臭者,在平 人为气滞;病剧而出多连连不止者,为气虚下陷,恐将脱也”(《形色外诊 简摩》)。
在脉诊方面,辨识外感疾病,辨脉有重要参考价值。“治伤寒先须识脉,若 不识脉,则表里不分,虚实不辨。脉浮为在表,脉沉为在里;阳动为有汗, 阴动则发热”(《活人书•卷二》)。张仲景将《伤寒论》第233条“沉为在里” 辨为里证,将第333条“脉迟为寒”辨为寒证,脉象是其重要证据。
在中医诊疗过程中,辨识内伤杂病时,辨脉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以明代医家汪机所治的一位孺人腹痛为例,该患者初始症状为右手手指发冷,随后头部如冷水浇灌,腹痛剧烈,痛时全身发热,热退则痛止。此病每年发作一次,后发展为每两、三天发作一次。尽管两位医生分别使用了四物汤加柴胡、香附和四君子加木香、槟榔等方剂,但均无疗效。而汪机通过诊脉发现患者脉象微弱,断定为阳气大虚,仅用人参五钱、陈皮七分煎服十余剂即治愈了多年痼疾。这充分说明了临证的关键在于精确辨证、真切辨脉、用药少而精专,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脉诊在中医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脉象可以了解脏腑经络的病位,推求病因病势。对于疾病的诊断,外感初起多见浮脉,内伤七情多见沉弦、弦细等脉。细辨寸关尺三部有助于区分病以何脏何腑为主,左手可分候心肝肾,右手可分候肺脾命(命门)。通过脉象的演变趋势,有时也可以预测病情的发展趋势。因此,脉诊在中医临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明代,有一位名叫徐灵胎的医家,以其高超的医术和独到的见解而闻名。他曾遇到过一位徐家女患者,该患者已停经数月,伴有寒热、食欲减退、肌肉消瘦的症状。更奇怪的是,小腹右侧至环跳处隐痛且微肿。许多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有人认为是体质虚弱,有人认为是血痹,但都认为无法治愈。
然而,徐灵胎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诊其脉象,发现脉象洪数而滑,这与患者表现出的寒热症状并不相符。他断言:“此瘀血成痈,已化脓,必将自行破溃,破后必有其他变证,需尽早治疗。”后果真如他所言,脓出升余。
徐氏推断病性病势的依据就是“诊其脉,洪数而滑,寒热无次”。若症状与脉象相符,称为脉证相应,属顺证,预后多良好。反之,脉证不符,属逆证,预后较差。
此外,《景岳全书·脉神章》中也提到:“凡出入不足之证,忌见阳脉,如浮、洪、紧、数之类也;外入有余之病,忌见阴脉,如沉、细、微、弱之类也。如此之脉,最不易治”,“凡暴病脉来浮洪数实者为顺,久病脉来微缓软弱者为顺。若新病而沉微细弱,久病而浮洪数实者,皆为逆也。”这说明脉象与病情的匹配程度对于疾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徐灵胎以其精准的脉诊和独到的见解,成功诊断并治疗了这一棘手的病例。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对脉诊的高度重视和精湛的技艺。
四诊合参,指的是必须同时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收集疾病的 临床表现。由于病人的体质不同,病因病机各异,病位有别,有些病较明显 地反映在神色上,有些病较明显地反映在脉象的变化上,有些病较明显地反 映在呼吸、二便的变化上,有些病除非病人口述,否则难以知其病情。尽管 如此,不能只偏重于一种诊法,必须同时运用四诊,全面收集临床资料。在 此基础上,应进一步综合四诊所得的全部资料,进行全面分析,辨明假象, 或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或色脉合参了解疾病的顺逆吉凶新久。“色与 脉,犹须分别生克,色脉相克者凶,色脉相生者吉”(《脉鉴》),如脉弦 而见面色赤,为处于相生关系,表示预后较好,脉弦而见面色白,为处于相 克关系,显示预后欠佳。
总之,四诊的意义正如《医门棒喝》中所示:“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 之有无,以辨病邪之轻重进退也。闻者,闻声音之怯壮、语言之伦次,以辨 神气之爽昧强弱也。问者,问得病之由、痛苦之处,以辨内伤外感、脏腑经 络,尤为紧要也。切者,切脉之浮、沉、迟、数、有力、无力,以辨虚实阴 阳,而与外证参合逆顺吉凶也”。由此可见,凭借各种诊察方法,详细搜集 临证资料,进行四诊合参,方能判断清晰病证。尽管前辈于四诊各法中偏擅 某一法,但都强调四诊合参。
在中医诊治中,金子久医生高度重视四诊合参,而非仅仅依赖于切诊。在处理李姓虚损痰饮的案例时,他全面运用望、闻、问、切四诊。通过细致的望诊,他观察到患者形瘦、喘急、痰如稀涎,舌苔薄浅而白。闻诊方面,患者咳嗽失音、语言声音重浊,喉间痰声漉漉。问诊环节,金子久了解到痰如稀涎且味带咸味,有时会出现轰热、肋际掣痛、寐难、脘宇嘈杂等症状,胃纳锐减,口燥不喜渴饮。此外,患者汗出甚多,茎缩溲沥。切诊时,他发现患者肢厥,左右脉象均见弦滑、浮取有力,但重按无神。
金子久综合分析四诊资料,精确辨证为“內饮外饮同时并发,表邪里邪俱形混淆”。他强调“痰饮牢不可破,虚损尤宜防护”,并从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出发,认为“调治未可注重一方”,“当从半虚半实着想,庶无畸轻畸重之弊”。这充分显示了金氏对四诊合参的重视。事实上,前辈医家一直反对仅通过摸脉、看舌就轻率判定病证和开方投药的作法。这种作法确实是临证失误的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