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拉病气针法治痰核

孙思邈,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观点在针灸学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他曾经说过:“凡针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去抽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针刺穴位是调节经络气血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导气机,使病气从穴位中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的经典著作,其中详细介绍了抽添法的运用。抽添法是一种特殊的针刺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核瘀肿之类的疾病。具体操作如下:抽法是泻法的一种,在得气后,针尖朝向病灶的方向,以提为主、重提轻插,意念想着通过针将病气抽拉出体外;添法则是补法的一种,在得气后,针尖朝向患处的方向,以插为主、重插轻提,意念想着将医者的真气或天地间之清气添补到患者的体内。

抽添法的运用基于中医的基本理论,以调整气血、平衡阴阳为原则。通过抽法和添法的操作,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内的气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针刺方法在针灸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导气法,源于《黄帝内经》的“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此法将补和泻融为一体,即在进针时采用补的手法,而在出针时则采用泻的手法。徐入徐出的方式,使一补一泻的两种手法在无形之中得到实施,其精妙之处与抽添手法颇为相似。

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患者配合深长的呼吸。当患者鼻吸口呼,吸气时将针往里插,这便是补的手法;而当呼气时往外拉针,这便是泻的手法。一吸一呼之间,一补一泻,既补充了正气,又泻去了邪气。这种行针的方法,在呼吸与提插之间,完成了补泻的过程。

在临床应用上,对于实证明显者,我们多采用抽法;而对于虚证明显者,则多采用添法。但对于虚实夹杂或虚实不明显者,导气法便成为了最佳选择。这实际上也是《黄帝内经》中“满则泄之,虚则补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的具体应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