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如何辨病位

确定病证发生的部位,又称“定位”。中医运用的是系统定位的方法。中医学 认为,各个局部的病变,都离不开五脏系统,因为各系统包含着相应的脏、 腑、经络、官窍等,甚至气血、津液、精神、乃至正常的情志和喜、怒、 忧、思、悲、恐、惊的异常变化,都分属于各个系统之中。任何局部的病 变,都会影响到整体,以及相应的系统,产生虚或实的变化。因此,在辨识 病证时,既要辨别具体部位病变,更要联系到整体的反应状态,考虑局部与 整体的有机联系。 辨病位,就是判断病证在疾病发生或传变过程中的部位。不仅外感六淫,内 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引起的病证,均反映出某一特定病位的病理变化。而且 在疾病发展传变过程中,病位随着病证的变化而推移,从而形成疾病发生或 发展中不同层次。病位层次具有相对性,并且在较大的层次中,包含着若干 较小的层次。因此,定位的意义在于直指其病在何脏何腑,何筋何骨,何经 何络,或传或不传,其传以何经始,以何经终。 病位的判定方法,临证常用的有表里定位、上中下定位、脏腑定位、经络定 位、三焦定位,六经定位、卫气营血定位以及特殊部位定位。

(一)表里定位: 表里标示着疾病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和病变的趋势。表证是指发生在皮 毛、肌腠、经络部位的病证。里证是指发生在脏腑骨髓等部位的病证。

1.表证: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病证的初期,病变部位在人体皮毛,肌肤,肺卫 等浅表部位。其证特点为起病急、病程短。临床症状以发热、恶寒共见为主 要特征。故前人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名言。 由于形成表证的病因有风.寒、暑、湿、燥、火。它们的属性不同,所形成 的表证在病性和症状上各有差异。但因其证同处肌表,共属表证。所以,又 都具有发热,恶寒,苔薄,脉浮等症状。在临证中,表证尚具寒热虚实的不 同性质。

2.里证:里证是指病变部位在里的一类证候。它是一个范围广大而又笼统的 概念。概括地说,病证如能排除表证,一般就属里证。 里证属于一个大的病位层次,因此它有深浅之别。如有在脏、在腑、在上、 在下、在气、在血等不同层次。所以,对具体病证的病位判定,必须结合脏 腑、气血的情况进行。这样才能使每个病证的具体病位判定明确。临证中常 见的里证有以下几种情况:

里寒证,以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腹痛喜热,便溏,舌淡,脉沉迟为主要症 状。

里热证:以壮热或五心烦热,渴喜冷饮,小便黄赤,便秘或泻下色黄秽臭, 舌红苔黄,脉数为主要症状。

里实证:以疼痛拒按,便秘或下利,小便不利或涩痛,脘腹痞满,气粗,痰 涎壅盛,谵语发狂,脉沉实为主要症状。

里虚证:以倦怠无力,气短懒言,头晕耳鸣,心悸,纳少,舌淡脉弱为主要 症状。

3.表里同病:表里同病是指病人在同一时期,同时出现表证和里证症状的证 候。本证在临证中有三种情况:

(1)外感病中的表里同病:此种情况多在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中 出现,或在发病初期即见表里同病,或感受外邪后,不即发病,留伏体内, 复为新邪引发而成。本证的临证特点是,先见表证,后见表里同病。其病性 可表现为:表里俱寒,以恶寒无汗,发热,形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为主要 症状。表里俱热,以发热恶风,头痛,口渴,烦躁,便秘为主要症状。

(2)内伤兼外感的表里同病:本证是在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原因引起的 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的内伤病证基础上,复感外邪,所形成的表里同病。由于 原有内伤病证的情况不同,所以在临证中可见以下四种情况:

①表里俱实, 多发生在原有胃肠蕴热,宿食,痰湿等病的基础上,临证以发热,恶寒,脘 腹疼痛拒按,便秘,脉实为主要症状。

②表里俱虚,多发生在体质素虚,表 卫不固,略感微邪而成,临证以自汗,恶风,神疲气短,纳呆肢倦,脉弱为 主要症状。

③表实里虚,多发生在素体虚寒或过食生冷,脾阳受损的病人, 复感风热之邪而成。本证亦可呈现表热里寒的状态。临证以发热恶风,头 痛,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泄为主要症状。

④表虚里实,多发生在胃肠蕴 热,兼食积,而又误汗或过汗,虚其表阳而成,临证以自汗,恶风,腹痛, 便秘,舌苔厚腻为主要症状。

(3)宿疾兼新感的表里同病:宿疾是指旧有的疾病,且多具有反复发作的 特点。此类病人正气虚损,卫外不固而招致外邪乘虚而入。临证多具表证和 里证的典型症状。 表里同病的临证辨识,应根据证情,分清标本主次,辨明轻重缓急。发生在 原有内伤病证和宿疾基础上的表里同病,尤当审明原有病证的寒热虚实和治疗中的方药属性。

(二)上中下定位: 上中下是指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一般认为:上,指头面、胸胁和乳房 部位。中,指胸部以下、脐以上部位。下,指脐以下部位。上中下三部位多 与三焦部位有所重叠,在论述时,将相并而论。然而,运用于温病中的三焦 辨证,因已在《温病条辨讲解》中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邪气中人,随其性质不同,侵犯人体的部位亦不同,从而形成了上、中、下 不同部位的证候。如“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1.上部定位:上部定位是依据病证出现较为明显的上部症状而判定证候的病 变部位。临证常见的上部证候有;

(1)风热上扰证:本证多因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之邪化热,上犯头面诸 窍所致。临证症状为,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 涕,口渴喜饮,面红目赤,发热恶风,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热毒上炎证:本证多因感受时行温邪热毒,上攻头面所致。临证症状 为,头面焮红肿痛,甚则化脓溃烂,咽喉红肿疼痛,甚则成脓,口渴引饮, 烦躁不安,恶寒发热,或壮热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脉数实。

(3)内火上炎证:本证多因脏腑功能失调,火热内生,上炎头面所致。临 证中有虚实的不同。实证多见肝火上炎和胃火上升。肝火上炎则见头痛眩 晕,耳聋耳鸣,目赤,烦躁易怒等症状。胃火上升则主要见口腔糜烂、牙痛 等症状。虚证仅为虚火上炎,主要症状为,咽干,咽痛,头昏目眩,耳鸣健 忘,目赤,口舌生疮等。

(4)虚阳浮亢证:本证多因真阴不足,津血亏损而阳气浮亢于上。临证症 状为头目眩晕,面红,目赤,咽干,咽痛,牙痛,烦躁易怒,五心烦热等。

(5)浊邪害清证:本证多因湿热互结,蕴积上蒸,阻遏轻清阳气,以致孔 窍壅塞。临证常见神识昏蒙,耳聋,鼻塞等症状。

2.中部定位:中部定位是依据病证出现较为明显的中部症状而判定证候的病 变部位。临证常见的中部证候有:

(1)湿阻中焦证:本证多因外湿影响脾阳的运化。主要症状有饮食减少, 胃脘满闷,大便泄泻,恶心欲吐,肢体困倦,口粘不渴等。

(2)中阳不振证:本证为中焦脾胃阳气虚弱,其运化功能不振。主要症状 有食少不化,呕吐,泄泻,四肢清冷,或腹部胀满等。

(3)中气不足证:本证因脾胃虚弱而引起功能衰退,运化无力。主要症状 有食欲不振,食后易胀,胃痛喜按,大便稀烂等。

(4)中气下陷证:本证是中气不足,失其升举作用。主要症状有食少,便 溏,腹部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淋沥以及久泻,脱肛等。

3.下部定位:下部定位是依据病证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部症状而判定证候的病 变部位。临证常见的下部证候有:

(1)热结下焦证:本证多因邪热结于大、小肠以及膀胱等脏器,而出现下 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涩痛不通,甚则尿血等症状。

(2)湿热下注证:本证多因感受外来湿热之邪,下注于大肠、膀胱所致。 主要症状有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尿痛,便泻色黄或痢下赤白,里急后重 等。

4、三部同病:三部同病是指病人上下中三部同时出现病证的证情。临床常 见有邪留三焦证。本证可因湿热之邪留恋三焦气分,上见咳嗽胸闷,中见腹 胀纳呆,下见小便不利。又可影响三焦通行水道,而出现胸胁胀闷,下腹窘 急,小便不利等症状。

(三)脏腑定位: 脏腑定位是根据脏腑功能失调所显示的症状,判定病证的病变部位。脏腑包 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女子胞与肾的关系密切,脉与心的 关系密切,临床中多归纳于肾和心中论述。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以及脏 腑与全身各部位的沟通,依赖于经络,脏腑与经络在定位中往往互相联系。 由于中医学的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核心,故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脏腑定位 合在一起阐述。 脏腑定位应根据中医学中所提出的脏腑归属部位,功能和症状上的特点,并 参考脏腑与季节气候、病因的关系和影晌,以及体质、年龄、性别诸关系和 影响,进行定位。

1.心(小肠)定位:心(小肠)的归属部位为两眼内外眦,面颧部,胸部正 中,肩胛部,腋窝,手掌心,上肢内侧沿中指、小指线上相应部位,虚里。 其功能上具有主神明,主血脉,主火,主热,主化等几个方面。还有其华在 面,开窍于舌,在声为笑,在味为苦,在液为汗,脉洪或结代。发病季节和 气候多与夏和热有关。病因多因喜乐兴奋过度,汗出太多,过食苦寒之物引 起。 临证常见症状有神志昏迷,精神错乱,出血,皮肤斑疹,眼角糜烂,面颧部 发红如涂朱,肩岬痛,五心潮热,多汗,手中指、小指不用,胸前闷痛,心 悸,舌烂,口苦,面部疮痒,精神反常多笑,虚里应衣,脉洪大或结代等。 心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以气血阴阳的变化为主,实证以寒热痰浊瘀血壅 遏为主。 小肠的证候多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大小便异常及精神情志的改变。 临证常见证候有:

心气虚证:本证多因禀赋不足,情志不节,久病或暴病耗气,高年脏气虚衰 引起。主要症状有心悸,气短,动则尤甚,胸闷不舒,自汗,脉细弱或结 代。

心阳虚证:本证多是心气虚的重证。除了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 大汗出,心悸加重,甚则昏迷,脉微欲绝。

心血虚证:本证多因思虑过度、阴血暗耗,或失血过多,心血减少,或水谷 失养,血源不足等引起。主要症状有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心烦,失眠, 多梦,健忘,脉细弱。

心阴虚证:本证多因情志不遂,气火内郁、久病劳损、热病伤阴而致阴血损 伤引起。主要症状有心烦,怔忡,失眠,低热,盗汗,颧红,口干,脉细 数。

心火亢盛证:本证多因五志过极、气郁化火、六淫之邪内侵,过食辛辣等引 起心火内炽、扰乱神明。主要症状有面赤,心中烦热,睡眠不宁,小便赤, 或谵语如狂,或吐血、衄血等。

痰火扰心证:多因外热和内火,炼液为痰,痰热闭阻心窍而成。主要症状有 神志失常,言语错乱,甚至狂躁妄动,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迷心窍证:本证可因气郁痰生,脏腑功能失调、病机失畅、痰浊内生,外 湿阻遏气机、酝酿成痰,痰蒙心窍。主要症状有意识模糊,喉间痰鸣,胸 闷,甚则昏迷,苔白腻,脉滑。

水气凌心证:本证多由心阳不振、脾虚不运、肾阳虚衰,水饮内停,上逆凌 心。主要症状有心悸,气短、甚则喘满,肢体浮肿,胸脘痞滞,眩晕,渴不 欲饮,咳嗽痰多,小便不利,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缓。

心肾不交证:本证多由心火扰动或肾阴不足,致使心肾不交。主要症状有心 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

心脾两虚证:本证为心脾两脏俱虚的证候。主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 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面黄,苔白,脉细。

小肠虚寒证:本证多因寒邪伤于小肠或小肠功能低下而引起。圭要症状有小 腹时常隐痛,痛时喜按,肠鸣泄泻,小便频数不利,舌淡苔白,脉缓弱等。

小肠实热证:本证多因邪热蕴于小肠或心热移于小肠而成。主要症状有心 烦,耳鸣,咽痛,口舌糜烂,小便赤涩、刺痛或尿血,腹胀,苔黄,脉滑 数。

2.肝(胆)定位:肝(胆)的归属部位为头部的两颞侧及巅顶部位,耳,两 胁肋,少腹,外阴。 其功能上具有主疏泄,藏血,主筋,易动,主决断,藏魂等几个方面。还有 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味为酸,色 青,脉弦等。好发季节在春,发病多与郁怒有关。 临证常见症状有头痛,耳聋,耳鸣,胁肋胀满疼痛,少腹痛,疝,外阴病 证,失眠,易惊,直视,斜视,肤色发青,反酸,爪甲干瘪,脉弦等。 秦伯未在《论肝病》中指出:“从整个肝脏生理来说,以血为体,以气为 用,血属阴,气属阳,故称体阴用阳。故肝虚证有属血亏而体不充的,也有 属于气衰而用不强的,应该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 肝阴虚、肝阳虚四种。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使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 故称作‘用’”。因此,肝的证候主要表现在肝失疏泄和肝不藏血两个方面。胆 的证候主要表现在胆汁的排泄和部分情志改变。 临证常见证候为:

肝阳虚证:本证多因各种原因致使肝脏阳气不足而成。主要症状有忧郁胆 怯,倦怠不耐劳,四肢不温,阴囊湿冷,筋缩,舌质淡胖而湿润,脉沉细而 迟等。

肝阴虚证:本证多因肝脏阴液亏虚,滋养和濡润功能不足。主要症状有眩 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隐痛,时有热感,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 燥,手足挛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肝气虚证:本证多因肝脏精气虚损,且多兼肝血不足。主要症状有面少华 色,唇淡乏力,耳鸣失聪,眩晕,易恐善惊,倦怠无力,食欲不振,自汗, 舌胖质淡苔少,脉弱无力等。

肝血虚证:本证多因体内生血不足,失血过多,或久病暗耗肝血而致。主要 症状有面色萎黄,视力减退,虚烦不眠,月经量少,手足麻木,爪甲干枯, 舌红,苔薄,脉弦细等。

肝阳上亢证:本证多因肾阴虚衰或肝阴不足,阴不维阳,肝阳偏旺而上亢。 主要症状有头眩头痛,面赤,眼花,耳鸣,口苦,舌红,脉弦滑或弦细等。

肝气郁结证:本证多因情志不舒,恼怒伤肝而影响气机升发和疏泄失常。主 要症状有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胃脘胀痛,呕逆,纳呆,腹痛或泄 泻,月经不调等。

肝经实热证:本证多由热邪或气郁化热而引起。主要症状有烦闷,口苦,口 干,手足发热,小便黄赤等。

肝火上炎证:本证多因肝经蕴热,肝阳化火等引起。主要症状有头痛,眩 晕,耳聋耳鸣,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寐,呕吐,吐血,衄血,苔黄,脉 弦数。

肝风内动证:本证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引起肝阳化风,阴虚动 风,血虚生风。主要症状有头目眩晕,四肢抽搐,强直,卒然昏仆,口眼㖞 斜,两目上视,肢体震颤等。

寒滞肝脉证:本证多因寒邪外侵,凝滞肝经而致气滞。主要症状有少腹冷 痛,睾丸坠胀冷痛,遇寒则甚,得暖稍缓等。

肝胆湿热证:本证多因湿热之邪蕴蒸肝胆而成。主要症状有寒热口苦,胁 痛,腹痛,恶心呕吐,黄疸,腹胀厌食,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胆气不足证:本证多因情志不遂所致。多与肝病并见。主要症状有虚烦不 眠,心悸,易惊恐,常叹息等。

3.脾(胃)定位:脾(胃)的归属部位为鼻根部,头角部,前额部,下颌 部,舌部,上齿部,胃脘部,腹股沟部,胫骨外例。 其功能上具有主运化,司受纳,布津液,统血,藏意等几个方面。还有其华 在唇,开窍于口,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呕吐噫呃,在味为甘,色黄,脉濡 等。多发季节为长夏。发病多与饮食不节、思虑过多有关。临证常见症状有前顶或额部疼痛,下颌开合不利,上齿痛,舌部疾患,胃脘 部疼痛或胀痛,纳呆,呕吐,腹泻,水肿,腹水,消渴,健忘,口唇苍白无 华,口腔糜烂,口中发甜,黄疸,脉濡等。 临证常见证候有:

脾气虚证:本证多因饮食失节,精神情志失调,过于劳倦或其他脏腑病变影 响脾胃的受纳,腐熟、运化、传送等功能所致。本证属于范围较广的脏腑虚 证。主要症状有纳少,食后脘腹作胀,肠鸣,便溏或腹泻,面色萎黃,疲乏 无力,脉濡,舌淡,苔薄腻。

脾阳虚证:本证多为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主要症状有胃脘冷痛,腹胀 满,呃逆,呕吐,食少,便溏或久泻久痢,倦怠,尿少,浮肿,消瘦,舌淡 苔白,脉虚缓。

脾阴虚证:本证因脾胃阴液不足而影响受纳运化。主要症状有唇燥口干,喜 饮,口淡无味,饮食减少,大便干结,舌红干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脾不统血证:本证因脾气虚而失其统血之功。本证症状主要由脾气虚症状和 出血症状,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紫癜等。

脾胃湿热证:本证因湿热内蕴脾胃而成。主要症状有身目俱黄,腹胀脘痞, 饮食减少,恶心,倦怠,尿少而黄,苔黄腻,脉濡数。湿疹,脓疱疹也与脾 胃湿热有关。 胃气虚证:本证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过于劳倦或外寒犯胃反复发作, 日久损伤胃气所致。主要症状有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或食不消化,甚则食 入反吐,大便稀烂,唇舌淡白等。

胃阴不足证:本证多由胃火炽盛,脾胃湿热,或热性病热盛伤津,均可损耗 胃的阴液,引起胃阴不足。主要症状有唇燥口干,喜饮,饮减少,大便干 结,小便短少,甚则干呕呃逆,舌中心绛干,脉细数。

胃火炽盛证:本证多由外邪化热入里于胃,或过食油腻炙煿,胃失和降,郁 而化热。主要症状有烦渴喜冷饮,口臭,口唇糜烂,牙周肿痛,脘腹灼热, 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

胃失和降证:本证多因饮食所伤,胃火冲逆或痰湿阻滞,所致胃失和降。主 要症状有不思饮食,胃部胀满,嗳气,呃逆,胃脘疼痛,呕吐等。

4.肺(大肠)定位:肺(大肠)的归属部位为鼻咽部,下牙床,肩背部,胸 部,肛门,脏部。 其功能上具有主治节,主气,司呼吸,藏魄,主声,知香臭,主传导等几个 方面,还有肺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声为哭,在志为悲,在变动为咳喘哮, 在味为辛,色白,脉浮等。 临床主要症状有鼻病,咽喉病,下齿龈病,肩部疾患,胸痛,咳唾引痛,肛 门疾病,汗出异常,二便异常,咳嗽,哮喘,声嘶或失音,喜哭喜悲等。 肺脏病变分虚实,实证在于辨明外邪的性质和痰饮的类别。虚证在于辨明气 虚和阴虚。大肠病变在于辨清虚实,虚证又宜辨明是虚寒还是液亏。 临证常见证候有:

肺气虚证:本证多由久咳耗伤肺气,或平素体弱,肺气不足,或因脾虚,水 谷精微不能上荣于肺所致。主要症状有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动则尤 甚,痰液清稀,面色淡白或㿠白,神疲体倦,声音低怯,自汗,畏风,易于 感冒,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肺阴虚证:本证多因咳嗽日久、热病后期耗伤肺阴所致。主要症状有干咳少 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音哑,舌质红干,脉细数,或痰 中带血等。

风寒犯肺证:本证多因风寒之邪,外束肺卫,肺失宣发之功能所致。主要症 状有咳嗽,咳痰稀白,鼻塞声重,流涕清稀,喉痒喷嚏,头痛恶寒,发热, 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证:本证多因风热之邪,侵犯肺系,肺失宣肃功能所致。主要症状 有咳嗽痰稠,色黄或白,发热,微恶风,无汗或少汗,头痛,口微渴,咽红 疼痛,鼻塞流黄涕,苔薄黄或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热邪壅肺证:本证为热邪炽盛,灼津为痰,内壅于肺。主要症状有咳嗽,痰 稠色黃,气喘息粗,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则鼻翼扇动,咯血衄血,胸胁 作痛,舌边尖红,苔黄干,脉洪数或弦数。

燥热伤肺证:本证为燥热之邪犯肺,耗伤肺津,肺失濡润而清肃之令不行。 主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气逆,咽干鼻燥,口渴,唇 燥,身热而微恶风寒,或胸痛咳血,舌苔薄白而燥或薄黄干燥,舌红,脉 数。

痰湿阻肺证:本证多为脾失健运,聚湿为痰,上渍于肺或久咳伤肺,肺失输 布所致。主要症状有咳嗽,痰涎壅盛,痰白而稀,易咯出,胸膈满闷,动则 咳喘加剧,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

大肠虚寒证:本证为大肠由于虚寒而致传导失职,多与脾肾虚寒有关。主要 症状有下利稀薄,食少,四肢冷,腰酸,怕冷,苔薄,脉沉细。

大肠寒结证:本证为寒气结于大肠而出现便秘的病变。主要症状有腹部隐 痛,大便秘结,口淡,舌白少苔,脉沉弦。

大肠液亏证:本证为阴血不足或热病伤津而致大肠津液不足。主要症状有便 秘或排便困难,兼见消瘦,皮肤干燥,咽干,舌红苔少,脉细。

大肠热结证:本证为邪热结于大肠所致。主要症状有便秘,腹痛拒按,舌苔 黄燥,脉沉实有力。

大肠湿热证:本证为湿热蕴结于大肠所致。主要症状有下痢脓血,腹痛,里 急后重,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5.肾(膀胱)定位:肾(膀胱)的归属部位为头部的巅顶、枕后、项、脊 背、腰部、少腹、膝部、腘部、足跟、足心、外阴部。 其功能上具有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主骨,生髓,通脑,主水等几个方面。 还有其华在发,在齿,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在声为呻为欠,在变动 为慄,在味为咸,色黑,脉石等。多发季节在冬。发病多与过度恐惧和房劳 有关。 临证常见症状有枕后部疼痛或多发性疖肿,项背部痛,腰脊疼痛或不能转侧 屈伸,少腹痛,膝或足跟痛,外阴病证,遗精早泄,遗尿,尿血,消渴,脱 发,耳鸣,喜伸欠,口中发咸面黑等。 肾脏病变多以虚证为主,但也可出现因虚邪聚的以实为主的病证。由于肾阳 肾阴为人体阳气阴液之根本,当其失去平衡时,不仅本脏产生病变,且多累 及其他脏腑。 膀胱病变多为气化失常,其气化功能多与肾、肺两脏关系密切。当其气化失 常,可出现小溲失控、蓄水和湿热诸证。 临证常见证候有:

肾阴虚证:本证多因久病伤肾,热病耗伤肾阴以及先天不足、房事不节、失 血脱液等均可造成肾阴不足。主要症状有腰酸疲乏,头晕耳鸣,遗精早泄, 口干咽痛,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舌红无苔,脉细数等。

肾阳虚证:本证多因年高肾气亏虚,久病及肾,先天不足,房劳过度,外邪 伤阳或他脏及肾均可导致肾阳虚亏。主要症状有身寒,怕冷,腰酸,滑精, 阳痿,夜尿频多,遗尿,五更泄泻,浮肿,脉沉迟微弱等。

肾虚水泛证:本证为肾阳虚而出现水肿的病变。本证不仅说明肾失温煦,而 表明肾主水无力,故有其肾阳虚,又有水邪盛的证情。主要症状有全身水 肿,尤以腰部以下为甚,按之凹陷,腰痛酸重,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 润,脉沉细等。

肾不纳气证:本证多因久病咳喘而劳伤肾气所致。主要症状有喘促气短,动 则尤甚,不能平卧,呼多吸少,声音低怯,面青肢冷,劳则自汗,腰酸,遗 溺,舌淡,脉虚浮无根。或烦躁不安,面赤咽干,舌红,脉细数。

膀胱虚寒证:本证因内脏虚寒或受寒邪影响,膀胱气化失司,约束无力而 成。主要症状有遗尿,尿急,尿频而清,淋漓不禁,形寒肢冷,舌淡苔白, 脉沉细。

膀胱蓄水证:本证多由外邪入里,三焦水道失调,膀胱气化不行,水蓄膀胱 而成。主要症状有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急迫,微发热,口渴,或水入则吐, 苔薄,脉浮数。

膀胱湿热证:本证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胃内伤,湿热内蕴,下注膀胱而 成。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少而痛,尿黄赤或尿血,尿浊如膏,尿有砂 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四)经络定位: 经络循行全身,通达表里,贯穿上下,对人体具有输送气血、发挥营内卫外 的生理功能。当疾病发生时,必然会在气血所行的经络脏腑方面发生各种症 状。因此,掌握经络所具有的特殊症状,有助于辨清病变的部位。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部分。

1.十二经脉证候;十二经脉证候归纳起来,可分为二类:一是本经循行部位 病变的症状,二是本经归属脏腑功能失常的表现。本节只介绍前者,后者可 参见脏腑定位。每一经脉所出现的证候,其原因往往较为复杂,性质也有寒 热虚实之异。

(1)手太阴肺经证候:恶寒,发热,或汗出恶风,手臂冷痛,缺盆中痛, 肩臂疼痛。

(2)手阳明大肠经证候:鼻衄,流清涕,齿痛,咽喉肿痛,颈肿,口渴, 颈、肩前、上肢疼痛,食指疼痛而不能运动。

(3)足阳明胃经证候:发热,咽喉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胸腹及 下肢外侧疼痛,足背疼痛,足中趾麻木、不能运动。

(4)足太阴脾经证候:身重乏力,舌根强痛,股膝内侧肿胀,厥冷,足大 趾麻木,活动欠利。

(5)手少阴心经证候:咽干,口渴欲饮,胁痛,手臂内侧疼痛,手心热 痛。

(6)手太阳小肠证候: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头部转侧不利,肩 臂外侧疼痛。

(7)足太阳膀胱经证候:恶寒、发热、鼻塞,鼻衄,头痛,目痛,项、 背、腰臀及下肢后侧疼痛。

(8)足少阴肾经证候:腰痛,下肢无力,脊股内侧疼痛,足心热痛,口 热,舌干,咽喉肿痛,心烦疼痛。

(9)手厥阴心包经证候:手心发热,腋下肿胀,上肢拘急。

(10)手少阳三焦经证候:耳聋,咽喉肿痛,目外眦痛,面颊肿痛,耳后疼 痛,肩、臂、肘外侧疼痛。

(11)足少阳胆经证候:头痛,目外眦痛,额痛,目眩,缺盆部肿痛,腋下 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

(12)足厥阴肝经证候:胸胁满胀,少腹疼痛,疝气,头顶,疼痛,咽干, 眩晕。

2.奇经八脉证候:奇经八脉贯穿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加强经脉之间联系, 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多与肝肾两脏关系十分密切。而且由冲、任、督、 带四脉功能失常所引起的病证,在临证中十分常见。其病变多表现为气血失 调,生殖功能障碍。在定位时,首先明确病在何经,在气、在血。

(1)督脉病变可出现神志不清,癫,狂,癔病,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咽 喉干燥,癃,痔,遗尿,脱肛;疝气,不孕,体力衰退等症状和病证。

(2)任脉病变可出现疝气,赤白带,腹内肿块等症状和病证。

(3)冲脉病变可出现哮喘,腹痛,肠鸣,月经不调,不孕等症状和病证。

(4)带脉病变可出现腹部胀满,腰冷重如坐水中,下肢萎软,怕冷,月经 不调,赤白带下等症状和病证。

3.特殊部位定位:所谓特殊部位是指某些病证的病位比较特殊,难以归纳到 脏腑经络等部位。常见的特殊部位有膜原、胸膈。发生在这些部位的病证多 因外邪侵袭或因痰饮停留而致。临证常见证候有:

(1)邪伏膜原证:膜原的部位前人有两种说法,王冰曰:“膜,谓膈间之 膜,原,谓鬲肓之原”。是指胸膜与膈肌之间部位。吴又可谓:“邪在膜原 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是指外通肌肉,内近胃腑,为 三焦之门户的特殊部位。本证所指病位为后者。它多因湿热秽浊之邪,郁伏 在膜原而致。其主要症状有恶寒甚,身热但热象不著,身痛有汗,手足沉 重,脘痞呕逆,腹胀,舌苔白厚腻浊或苔腻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缓。

(2)热郁胸膈证:本证多因外邪袭表,化热内传,或因表证误汗、吐、 下,外邪内陷所致。其主要症状有身热不甚,心中懊憹,睡卧不宁,胸中烦 闷或结痛,舌苔微黄,舌质偏红,脉数。

(3)热灼胸膈证:本证多由上证进一步发展而来。其主要症状有身热不 已,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烦躁不安,或见便秘,但腹不硬满 胀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六经定位、卫气营血定位,详见《伤寒论讲解》和《温病条辨讲解》。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