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如何辨病因
中医的治疗原则大多针对病因制定,例如“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这正是中医审症求因、据因论治的精髓所在。疾病在中医眼中主要分为两大类:外感病和内伤病。这两种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各有特点,因此治疗方法大相径庭。外感病主要采用六经辨证或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而内伤病则采用五脏辨证,即脏腑辨证。因此,在辨证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从病因上区分是外感还是内伤,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确定疾病的位置和趋势。
中医学的病因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倦、虫毒以及内生诸邪等。这些病因与体质、人事等因素密切相关,使得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得极为复杂。为了简化内容,本节将重点介绍风、寒、暑、湿、燥、火、疫、毒、痰、饮、食、虫等常见的病因。
(一)风: 风,这个词汇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着深厚的内涵。首先,我们所提及的“风”,它是指外部的风邪,这种风邪侵入人体,可能导致各种疾病。这些由外部风邪所引发的疾病,我们称之为外风。然而,除了外风之外,还有一种称之为“内风”的疾病,它主要是由于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失调所引起。内风的特征是出现震动、游走等症状,而且它的发病多与肝脏的功能异常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与外部的风邪相比,由人体内部产生的“内风”对人体的危害更大。风的致病特点十分独特,首先,风邪是所有疾病的起始点,它可以与其他邪气相结合,形成更为复杂的疾病。再者,风作为阳邪,其性质是开放和发散的,这使得它很容易伤害人体的阳位。风的运动特性是迅速和多变的,这使得疾病的变化也十分迅速。最后,风具有主动性,它可以驱动其他病邪在体内游走,加重病情。
具体来说,由风邪引起的疾病证候,其特征主要表现在表证寒热肿痛上。而对于内风证候,其主要特征则表现为抽搐、眩晕和振掉等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对于风病的防治,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风证常见证候有:
1.风寒证:本证多因风寒,卫阳不固所致。主要症状有恶寒发热,头身疼 痛,洒洒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苔薄白,脉浮缓。
2.风热证:本证多因风热上受,首先犯肺所致。主要症状有身热,口渴而 咳,脉浮数,苔薄黄。
3.风火证:本证多因风邪挟火,两阳相搏所致。主要症状有头痛,咽喉肿 痛,牙龈肿痛,或其它部位红肿热痛,舌苔黄,脉洪数。
4.风燥证:本证多因秋风挟燥,侵犯肺金所致。主要症状有咽痛,咳嗽,或 少痰,或咳血咯血,甚则发热,苔薄黄,脉弦数。
5.风湿证:本证多因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所致。主要症状有肢节疼痛,或游 走不定,或重著不移,或关节红肿,苔薄白,脉弦数。
6.风温证:本证多因风寒之邪,日久不解,化热转温,上犯肺卫,或转气分 所致。主要症状有发热不恶寒,咳嗽,胸痛,或挟痰血,舌苔薄黄,脉浮 数。
7.暑风证:本证多因暑热汗多,阴液耗损所致。主要症状有中暑昏倒,汗出 肢冷,手足抽搐,苔薄黄,脉沉伏。
8.风水证:本证多因风邪外袭,肺气不宣,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所致。主要 症状有发热恶风,头面肿,或一身悉肿,小便不利,舌质红或舌苔薄白,脉 浮滑数或浮滑紧。
9.中风偏枯:多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所致。主要症状有口眼歪 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两手紧固,牙关紧 闭,面赤气粗,或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等。
10.虚风内动:多因津液枯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肾不足,阴不潜 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主要症状有眩晕,昏厥,四肢抽搐或震颤不 宁,语颤,行步不稳,头摇,颜面抽动,眼睑跳动,苔黄少津,脉弦。
11.风痰内扰:多因风痰挟火,内扰心神,或痰迷心窍所致。主要症状有狂 躁不安,骂詈不避亲疏,语无伦次,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 唾涎沫,移时复甦等。
12.血热风丹:多由血虚生热,热而生风,风邪淫于肌表,血热迫血妄行所 致。主要症状有风丹遍布全身,痒疹灼痛,成片成块,或赤或紫,此起彼 伏,苔薄黄,脉细数。
(二)寒: “寒”这个词,在中医的理论中,包含着两种含义。首先,它是指那些因为感受寒邪、寒湿侵袭或者恣意食用生冷食物而引发的病证。这些病证通常表现为身体疼痛、怕冷、手脚冰凉等症状,这种我们称之为外寒。另一方面,“寒”也指那些因为脏腑功能低下,导致身体阳气不足,从而出现畏寒等症状的病证。这种我们称之为内寒。
内寒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人体阳气不足所导致的。阳气是我们身体内的一种温暖的力量,如果阳气不足,那么身体就会失去温暖,表现出畏寒的症状。因此,内寒实际上是人体阳气不足的一种反映。
寒的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寒为阴邪,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其次,寒性凝滞,会使气血受阻,导致疼痛、僵硬等症状。最后,寒性收引,会使身体组织收缩,造成拘挛、抽搐等症状。
因此,当我们诊断寒病时,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畏寒、疼痛、痛处不移、得温则减、排出物呈清稀、外观厥冷等症状来进行判断。这些都是寒病常见的特征表现。对于寒病的治疗,中医通常会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以恢复身体的阳气和温暖,从而缓解和治愈寒病的症状。寒证常见证候有:
1.寒痺证:本证为风寒湿邪侵入经络所致。偏于寒者为寒痺。主要症状有关 节剧烈疼痛,屈伸不利,得热则减,遇冷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紧。
2.寒伤脾胃:本证多因恣食生冷,寒邪直中脾胃所致。主要症状有肠鸣泄 泻,脘腹疼痛,呕吐食少等。
(三)暑: 暑,这个词汇在中医中有着深厚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名称,更是代表着一种由暑邪犯人所致的病证。那么,什么是暑邪呢?简单来说,暑邪就是夏季的火热之邪,它的特性与夏季的炎热气候相呼应,对人体造成伤害。
暑邪侵犯人体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阳邪这一点上。这意味着,暑邪会引发人体内的阳气上升,导致体温升高,使人感到热不可耐。而这种炎热的特性也使得暑邪成为一种极具升散性的病邪,它能够迅速扩散到全身各处,对人体造成广泛的影响。
然而,暑邪的升散性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由于它容易耗散人体的津液和正气,使得人体容易出现口渴、气短、乏力等症状。这些症状的产生,正是因为暑邪对人体的津液和正气造成了损伤。
对于暑邪的认识,古人已经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景岳全书》中就曾指出,暑邪有八个症状:脉虚、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微冷、体重。这些症状都是人体受到暑邪影响后的常见反应。
根据暑邪的不同表现,人们将其分为阴阳两类证候,分别是阴暑和阳暑。当人体因暑而受寒时,就形成了阴暑,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疼等。而当人体因暑而受热时,则形成了阳暑,其症状包括头痛烦躁、肌体大热、大渴大汗、脉浮气喘等。这些症状都表明了暑邪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总之,暑病的常见证候有暑热证和 暑湿证。
1.暑热证:本证系因暑邪伤人,直入阳明,致阳明经热亢盛,津气受损所 致。主要症状有壮热,气粗,息高,心烦,面赤,口渴,溺黄,汗多,肢 倦,或背微恶寒,脉洪大而芤或虚数,舌红苔黄。
2.暑湿证:本证为暑之与湿两伤脾胃,邪气充斥内外,弥漫三焦所致。主要 症状有身热,面赤,烦渴,胸闷,脘痞,身重,下利,小便短赤,或兼咳痰 带血,或兼恶寒头痛,舌红苔腻或黄滑,脉洪大或濡数。
(四)湿: 湿的含义丰富,它既可以指外部湿邪导致的病证,也可以指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的脘痞、纳呆、泄泻等症状为主的病证。前者称为外湿,后者称为内湿。然而,湿之为病,多由内外湿合邪而成,这是湿的重要致病特点。
湿的致病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湿性重浊,使得患者感到身体沉重,头重脚轻,行动不便。其次,湿性粘滞,表现为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缠绵难愈,且易反复发作。此外,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使得机体功能减退。
湿病的症状多样,涉及全身各部位。在肌表,表现为发热、恶寒、自汗等症状;在经络,则表现为痺痛、身重、筋骨疼痛、腹痛不能转侧、四肢痿弱酸痛等症状;在肌肉,表现为麻木、附肿、黄疸、水肿按肉如泥不起等症状;在脏腑,则表现为呕恶、胀满、小水秘涩、黄赤、泄泻、腹痛、里急后重、脱肛、㿗疝等症状。
对于湿病的辨识,关键在于区分湿热和寒湿。湿热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脾虚湿困,湿久化热所致;寒湿多因外感寒湿之邪,或阳虚内生寒湿所致。在临床上,根据症状表现及病因病机的不同,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施治方案。其常见证候有湿热证、寒湿证和湿痺证。
1.湿热证:本证系湿与热合,蕴积熏蒸侵害人体所致。主要症状有身热不 扬,午后热甚,头胀或重,身痛身重,渴不多饮,脘腹胀闷,汗出热减既而 复热,小溲短赤,或呕吐,或便溏不爽,或咽肿,或目黄,苔黄腻,脉滑数 或濡数。
2.寒湿证:本证系寒邪与湿邪相搏侵害经络脏腑所致。主要症状有形寒,肢 节拘束,胸脘痞满,不饥不食,腹胀,腹痛,便溏或下利清谷,小便不利, 或吐泻并作,或身痛浮肿,或喘咳稀痰,或肢体麻痺,或疝瘕作痛,舌淡苔 白腻,脉濡缓。
3.湿痺证:本证为风寒湿邪侵入经络所致。而偏于湿者。主要症状有关节肌 肉酸痛重着,屈伸不利,或肌肤麻木不仁等。
(五)燥: “燥”这个词在中医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它是指外部燥邪或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病证。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燥可以分为外燥和内燥两种类型。外燥是由于外部燥邪所致,表现为皮肤干燥、口鼻干燥等症状;而内燥则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以干咳少痰等症状为主。
燥的致病特点十分鲜明,主要是燥盛则干,易伤津液。这意味着在干燥的环境或气候条件下,人体的津液容易耗损,导致口渴、咽干等症状的出现。同时,燥邪易伤肺,因为肺是人体与外界交换气体的器官,也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病证的表现上,燥邪为病会导致皮肤毛发枯槁、咽干口燥等症状。如果燥邪影响到了消化系统,还可能出现烦渴、大便干燥等症状。此外,燥气的性质本阴邪,如果同时感受寒气,就会形成凉燥证;而如果同时感受暑、热之气,就会形成温燥证。
总之,“燥”作为中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人体的多个系统和器官,其致病特点和病证表现也十分复杂。对于燥邪的治疗,中医通常采用润燥养阴的方法,以恢复人体的津液和脏腑功能。同时,预防措施也十分重要,包括保持室内湿度适中、饮食调养等,以避免燥邪的侵袭。
1.凉燥证:本证系燥邪伤肺,肺气不利,卫气被遏所致。主要症状有发热, 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嗽,唇燥,口渴,咽干,皮肤干燥,苔薄白而 干,脉浮。
2.温燥证:本证系燥邪兼热伤表侵肺,或燥气化热损伤肺卫所致。主要症状 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咽痒,咳嗽少痰或干咳,唇燥,鼻干,口 渴,甚则胸痛,喘息,咯血,或更见便秘,小溲短少,苔薄而干,舌尖边 红,脉浮数。
(六)火: 火与热,同为阳邪,常常被人们混为一谈。然而,火与热之间又存在着微妙的区别。热大多由外感引起,如同夏日炽热的阳光,强烈而短暂;而火则多由内生,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从内心深处逐渐蔓延。火的热象比热更为显著,而且常常带有一种上炎的特性,就像火苗总是向上窜升一样。
火作为阳邪的一种,它的性质是向上、向外发散的,因此具有消灼津液、易动血生风的特性。古人曾说:“火有虚实,热有真假。”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火证的复杂性。在辨识火证的过程中,首先要辨别的是虚实之分。实火的症状内外皆热,患者口渴,日夜潮热,大小便闭;而虚火则潮热有间歇,口燥不渴。
此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火之为物,本无形质,不能孤立,必与一物相为附丽,而始得常存。”这句话提醒我们,火邪往往与其他邪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例如,因于风者,称为风火;因于痰者,称为痰火。
在病理变化中,火邪分为阳火与阴火两大类。实火、贼火、壮火等都属于阳火;而虚火、子火、相火则统称为阴火。阳火大多由于火运太过、气候久旱、六淫郁久化火、饮食失节、环境高热等原因引起。相比之下,阴火的形成则多与胃阴不足、阴虚火盛、阴盛逼阳、肝郁日久等因素有关。
一旦体内出现火证,患者可能会出现壮热、心烦、口渴、咽痛、面赤、目红、脉数、舌红、苔黄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疮疡、痈毒等红肿热痛的病变。这些症状都表明体内出现了火的病理变化,需要及时调理和治疗。
火证的常见证候有:
1.实火证:口舌糜烂,目赤口苦,心烦易怒,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 短赤,舌红苔黄,脉数实有力。
2.虚火证: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小便短赤,口燥咽 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
(七)疫: 疫病,是一种由秽浊不正之气引起的疾病,它不仅在夏秋两季更为常见,而且可以在任何季节出现。这种疾病的特点是患者受到病菌或病毒的侵袭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发病。疫病的传播方式非常独特,患者通过口鼻吸入了病菌或病毒后,这些病原体直接侵入人体的中焦,也就是脾胃的部位。由于中焦是人体内重要的气血生化之源,所以一旦受到疫病的侵袭,就会导致身体虚弱,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不仅如此,疫病的传染性极强,一旦有人感染了这种疾病,就会迅速传播给周围的人,不分年龄大小,无论男女老幼都有可能被感染。而且,这种疾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往往在一个家庭或一个社区内很快就会蔓延开来。由于疫病的发病急、病情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预防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戴口罩等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应该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在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临证常见病证有:
1.瘟疫:证见身热背微恶寒,头晕作胀,呕恶烦闷,手指酸麻,足胫逆冷, 口臭,咽痛,发狂,发疹,发黄,舌苔白腻或黄垢,脉象右盛于左。 疫分温疫、寒疫、湿疫等,一般以温疫为多,因挟秽浊之气,常见湿热郁伏 现象,一起即有表证和里证。
2.疠风:本病乃是一种风毒疠气,浸淫在脏腑、骨髓、经络、肢体、能使恶 血凝滞、组织破坏。前人以眉毛先落者毒在肺,面发紫泡者毒在肝,足底痛 者毒在肾,遍身如癣者毒在脾,目先损害者毒在心。其主要症状有颜面紫 泡,眉毛脱落,肌肤麻木,遍体如癣,重者鼻坏、指脱、声哑、目盲等。
3.瘴毒:本病为山岚瘴雾毒气,触犯后骤然发病。其主要症状有昏热述闷, 胸膈饱满,烦燥,痰涎壅塞等。
(八)毒: “毒”这个词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那些具有强烈致病作用的因素,以及环境中有毒物质的侵袭与接触所引发的病证。另一方面,它也指那些变质的食品和药物的不良作用。毒病往往发病突然,病情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在临床上,毒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高热、肢厥、神昏、谵妄、吐泻纯青水、皮肤斑疹或肤色青紫、舌红绛或青紫、苔焦干、脉沉伏等。这些症状通常表现为急性和严重的病情,需要紧急治疗。
中毒病证的范围很广,因此其症状也非常复杂。例如,误食毒菌、野菜、死畜、死禽、郁肉、漏脯等食物,或者由于砒、铅、卤水、乌头等有毒物质引起的病证,都可能引发中毒症状。因此,对于中毒病证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九)痰饮: 痰和饮都是由于水液停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它们的产生主要归咎于正气不足和脏腑功能失调,其中肺、肾、脾、胃四者尤为重要。一旦某一脏腑出现失调,就会相互影响,导致水液潴留,形成痰或饮。
在中医理论中,一般认为积液为饮,而饮在煎熬后可变成痰。痰饮一旦生成,可以引起多种病证,因此有“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的说法。在临床实践中,痰饮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有形之痰是指可以看见、摸到、听到有痰的病证,而无形之痰则是指具有痰饮的各种症状,但无法看到或摸到痰的排出,但通过治疗痰饮的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疗效的病证。
痰随气升降,可到达全身各处。它可以与其他邪气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复杂的病证。因此,在中医治疗中,针对痰饮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不同类型的痰饮,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化痰、消痰、温化寒痰等,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痰病的一般表现为:
(1) 面色晦暗或萎黄,目胞黯黑,眼睑下如卧蚕,似绵软包块,素盛今瘦,或素 痩今肥,其形肿胖,小便自利,脉多弦滑,舌体较胖,质暗淡,苔多厚腻。
(2)常有头晕重痛,或掣痛,休作无时,肢体麻痺冷痛,走窜不定,咽中 如有炙脔,喘咳呕吐,心下痞冷,胁肋胀痛。
(3)或心悸失眠,心慌不 安,或神识欠清,善恐畏人,癫狂痴呆,语无伦次,甚则骂詈不识人,昏厥 瘫痪,或卒然昏仆,口唾涎沫,抽搐怪叫等。
(4)病程日久,病名难定, 服一般药无效,病久难愈。 痰阻肌腠,遍身可触及大小不等的颗粒或绵软肿块,不红不肿,不痛不痒, 不化脓,甚则肌肤顽麻,经久不消。 痰流肢体,初起局部顽麻冷痛,渐则痛不可忍,或腰膝或腿胯不能转侧屈 伸,重着不移,甚则成为“贴骨流痰”。 痰逆巅顶可出现头目眩晕,偏正头痛,口眼㖞斜,头发脱落等症状。 痰结胸胁、筋骨可在相应部位出现症状。 饮证常见有悬饮、溢饮、支饮、痰饮四种。悬饮可见胸胁胀痛,咳嗽引痛气 促。溢饮可见身重,肢体浮肿。支饮可见咳嗽喘息不能平卧,面部浮肿。痰 饮为饮在肠间,症状为肠鸣沥沥有水声,腹满食少,形体消瘦。
(十)食:
饮食不节是导致胃肠病证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伤食、不食、消食三种证候。伤食通常表现为见食厌恶、呕恶、嗳噫腐败气味、胸脘饱闷、腹胀或痛、便秘或泄泻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引起发热,舌苔黄腻。不食则表现为不饥、不思食、口淡无味,或食后痞结嗳气,或稍进油腻即泻,精神困倦,脉象濡缓等症状。如果本证是由于脾胃薄弱引起,应当分清脾阳虚和胃阴虚,胃阴虚者饮食呆钝,脾阳虚者食后饱嗳,多食不化。此外,还应当分清脾强胃弱或胃强脾弱,前者表现为知饥而食少,后者则表现为能食而难化。消食则多表现为口渴、能食善饮、形体消瘦、便秘、溺赤等症状。这些证候的表现多种多样,需要通过详细的诊断和辨析来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在饮食方面,应当注意节制,避免过度饮食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免引发胃肠病证。
(十一)虫: 虫是指寄生于人体肠道内,影响人体健康的虫类。这些虫类通常通过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并在肠道内寄生。在临床上,常见的虫病有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钩虫病等。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症状,如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
在中医理论中,肺痨被认为是由痨虫所致。痨虫是一种非常微小的虫类,寄生于人体的肺部,导致人体出现咳嗽、咯血、气促、骨蒸盗汗等症状。由于痨虫的寄生,人体的肺部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身体虚弱,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虫病的常见症状包括面黄肌瘦、精神萎弱、腹痛等。这些症状的出现通常与虫类的寄生有关。同时,有些人还会出现异嗜症状,即对某些食物或物品产生异常的喜好或依赖,这也可能与虫类的寄生有关。
对于虫病的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相结合的方法。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驱虫药,将肠道内的虫类驱除体外。饮食调理主要是改善饮食习惯,增强营养,提高身体抵抗力。同时,对于肺痨等疾病的治疗,也需要采用中草药等方法进行调理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