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特效一针疗法
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或其前后发生的腹痛,临床上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凡月经初潮即发生痛经,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称为 原发性痛经 ,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少女,往往生育后疼痛缓解或消失。如月经初潮时并无痛经,以后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如生殖器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粘连、巧克力囊肿、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导致痛经者,称为 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多见于已婚、已育或中年妇女。疼痛一般发生在月经前数小时,呈阵发性、痉挛性疼痛,常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恶心、呕吐、腹泻、腰酸等症状。痛经严重者可致昏厥。痛经是妇科较常见的病症,也是妇科急症之一 。
运用针灸治疗痛经临床效果好,且副作用小,可以缓解甚至根治本病。
中医认为痛经多因 气滞血瘀 或 寒湿凝滞 所致,瘀、寒是主要病因病机。
内因主要是 气滞血瘀 。瘀滞之痛经多发生在经前或经初,但亦有在两次月经之间排卵期疼痛者,因卵巢增厚,卵子排出困难所致。临床常见经血中夹有较多血块,一般血块排出后腹痛减轻,经净以后痛便消失。瘀为有形之邪,属实证,由于体质的关系,也有虚实夹杂者。
外因主要是经期受寒而寒凝。可分虚、实两类,实寒为寒邪客于血脉,血凝而致痛经,虚寒有气虚和肾虚之分,均使胞脉失养而致痛经。此外血虚痰湿、肝郁血虚等亦可致本病。妇女易患七情之疾,尤以忧思、郁忿者为多见,常因肝郁脾虚导致气血不和发生痛经。另外,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亦可致痛经,冲任和肝肾失调与痛经关系最为密切。育龄妇女因房室、胎产、哺乳、流产等因素引起气血损伤,加之肝肾不足,冲任失调,又多感染机会,因而常发生生殖器炎症、子宫内膜粘连、盆腔炎等,使经血排泄不畅而发痛经。
目前来说,此病气滞血瘀型、寒凝气滞型多见,虚证、热证者少。尽管病因种种,治则均应以通为上,活血温经可作为基本大法。针刺治疗本病效果甚好。痛经的最佳治疗阶段是经行期,应在月经来潮前7天开始治疗,隔天1次,直至经行停止。
治疗痛经常用的一针疗法特效穴有妇科、内庭、门金、三阴交、至阴、承浆、行间、承山、十七椎下、次髎、太冲等。
门金
【位置】在足第2、3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取穴。
【针法】向足心针刺或直刺均可,针深1寸。得气后行捻转手法,运针时嘱患者按摩小腹或提肛,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5分钟行针1次,运针时仍嘱患者按摩小腹或提肛。针治时间为月经来前2日或痛经发作前2日,至月经来潮不痛为止。
【解析与经验】门金穴与足阳明胃经陷谷穴位置、功能相近,属土经木穴,能疏肝理气,调理肝脾。阳明经多气多血,门金穴在阳明经上,故能调理气血,治疗痛经疗效显著。
内庭
【位置】当次趾与中趾合缝处之上剂取穴。
【针法】毫针直刺,从足背刺向足底,深度为5分~1寸,得气后行捻转手法,运针时嘱患者按摩小腹或提肛。
【解析与经验】《神灸经纶》云:“行经头晕少腹痛,灸内庭。”就是说月经期间之头晕、痛经,灸内庭有效。内庭为胃经荥穴,荥穴能温经,亦能清热,胃经多气多血,故本穴能清湿热,调理气血而镇痛,善治小腹胀满(《玉龙歌》《通玄指要赋》),配三阴交治月经腹痛,效果甚佳。
至阴
【位置】在足小趾外侧,趾甲脚旁0.1寸。
【针法】(1)毫针针刺(或加灸)法:取至阴穴,针刺0.3寸,得气后行捻转手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5分钟行针1次。针治时间在月经来前2日或痛经发作前2日,至月经来潮不痛为止。寒者可加艾条灸,灸法可参照下述艾灸至阴穴法。(2)艾灸至阴穴法:取坐位,两手各持艾灸1根,点燃一端,在双侧至阴穴的上方或侧方距离越1寸处,固定不动灸之,使皮肤有温热感,直至至阴穴周围起红晕为止。每次灸5~10分钟。月经前3天开始至经后为1个疗程(月经期也可用)。
【解析与经验】肾开窍于二阴,主发育与生殖,肾精与胞宫的发育及月经能否按时来潮有关 。至阴为膀胱经井穴,能开窍,且膀胱与肾相表里,从临床实践上看,凡是胞宫方面的疾病,如胎位不正、难产、胎衣不下都可灸至阴(或针刺至阴)治疗。针灸至阴穴可调理胞宫以及冲任督带诸脉,达到疏通经气、调理气血的作用,不论寒热虚实之痛经,均有确切疗效。对于 虚寒性痛经及 寒湿凝滞型痛经加艾条温灸效果更佳。
行间
【位置】在足踇趾、次趾趾缝间,趾蹼缘后约5分处。
【针法】用毫针刺入5分左右,平补平泻,运针时按摩小腹或提肛,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5分钟行针1次,运针时仍嘱患者按摩小腹或提肛。针治时间在月经来前2日或痛经发作前2日,至月经来潮不痛为止。
【解析与经验】行间为足厥阴肝经荥穴,有养阴血、降肝气的作用。肝经绕行阴部,肝经腧穴对阴部疼痛皆有治疗之功。行间穴治疗肝郁气滞、血行不畅之痛经效果满意。此型痛经常表现为经前或经中少腹胀痛,并连及胸乳不适。
承山
【位置】在腓肠肌肌腹下方,“人”字形凹陷中。
【针法】面壁而立,小腿伸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委中穴静脉怒张处,即刻出针,此时可见紫褐色血液流出,使血自流,待不流为止(一般每次放血5~10ml,色浓紫者以转红为度)。
【解析与经验】委中为膀胱经合穴,膀胱经夹脊而行,其经别并入脊中,故对于膀胱经所过之重性疼痛及久年疼痛,刺血均能见效。委中又为血郄,系刺血第一要穴,膀胱经为少气多血之经,适于刺血,对于一切瘀血热毒,以三棱针点刺出血皆能见效。坐骨神经痛乃长期瘀滞而成,刺血能活血化瘀,加速痊愈。《灵枢·邪客》篇说:“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委中穴在腘窝横纹中,刺委中穴治疗坐骨神经痛即是本意。
承浆
【位置】在下颌正中线,下唇缘下方凹陷处。
【针法】取承浆穴,斜刺,针尖从前下向后上方刺入,深度为3~5分,待患者有针感后快速提插捻转30秒,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行针1次。一般在经来前3天治疗,到月经停止为1个疗程。每日1次或隔日1次。
【解析与经验】痛经病位主要在胞宫,其病机与冲任脉有密切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任脉主一身之阴,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为“阴脉之海”,所以针刺任脉之承浆穴,有调和冲任、补益阴血之功。承浆穴也可以说是任脉的井穴,井穴可开窍祛寒,任脉通到阴部,承浆穴可温阳,开阴道之窍。另外,承浆穴为手足阳明经脉的交叉点,手足阳明经腧穴有调理气血作用,月经疼痛多半是因为气血不调,气血瘀滞,或下焦虚寒所致,因此针刺承浆穴治疗痛经疗效显著。
三阴交
【位置】在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
【针法】用毫针直刺1.5寸,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运针时嘱患者按摩小腹或提肛,有利于气至病所。
【解析与经验】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腧穴,亦为脾、肝、肾三条阴经的交会,是治疗消化系统病症和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的常用要穴,尤为治妇科病第一要穴。本穴为调血要穴,有行气活血、通经化瘀的作用,痛经不论虚实证皆治,对有瘀血、痛而拒按、经色紫红夹有血块者疗效尤佳。
妇科
【位置】当大拇指背第1节之中央线外开3分,距前横纹1/3处1穴,距该横纹2/3处1穴,共2穴。
【针法】贴于骨旁下针,针深2~3分,一次两针齐下,谓之倒马针。
【解析与经验】本穴为妇科常用穴,治痛经极有效,配门金或内庭效更佳。
十七椎下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腰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针法】取俯卧位,取17椎下,常规消毒后,用针直刺1寸左右。待得气后,快速捻转,施强刺激手法,运针时嘱患者缩小腹或提肛,有利于气向少腹传导,持续行针1分钟,疼痛减轻或消失后,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运针时仍嘱其缩小腹或提肛,以利于气至病所。在月经来潮前7天开始治疗,隔天1次,直至经行停止。
【解析与经验】十七椎下为治疗痛经的特效经验穴,为经外奇穴,又名腰空,首见于《千金翼方》,该书卷二十四章载:“灸转胞法,第十七椎下灸五壮。”《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云:“十七椎下,奇穴……主治转胞、腰痛。”十七椎下穴可治疗胞宫之疾。十七椎下穴虽为经外奇穴,但其在督脉上,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能调节全身阳经之气。针刺十七椎下穴能调诸阳以通气活血,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从现代解剖来看,十七椎有第5腰神经分部,与子宫、阴道等生殖器有关,针刺十七椎下穴,能调节子宫肌收缩,解除子宫痉挛而止痛。
次髎
【位置】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间,第2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时,以食指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间,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黄豆大小的圆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则中指尖所按之处是穴。
【针法】俯卧于床上,取准次髎穴后用针刺入2寸,其针感可向少腹、前阴及肛门、直肠等部位扩散,适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及直肠、肛门疾患。当患者小腹内有沉胀或酸麻感时,用小幅度泻法捻转毫针,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对寒凝型痛经可加灸收效更速。
【解析与经验】用次髎穴治痛经,短时间内即可达止痛效果。针刺本穴治疗各型痛经皆有疗效。次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腰骶部的重要腧穴,乃八髎之一。从腰以下夹脊至骶骨部位是足少阴、足太阳和督脉循行交会之处,督脉贯脊属肾,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三经皆与肾联系密切。肾主二阴,主生殖及发育,督脉与冲、任同出胞宫,“一源而三歧”,取刺次髎穴有调理冲任、补肾壮腰、理气活血、清利湿热、调经止痛之功,因此是治疗腰痛、妇科病及生殖、泌尿系统疾病的要穴,治疗痛经疗效显著。
太冲
【位置】在足背,大趾本节后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取穴。
【针法】用针刺入8分~1寸,得气后行捻针手法,运针时嘱患者按摩小腹或提肛缩小腹,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5分钟行针1次,运针时仍嘱患者按摩小腹或提肛缩小腹。针治时间在月经来前2日或痛经发作前2日,至月经来潮不痛为止,一般月经来时亦可针之止痛。
【解析与经验】《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冲脉与月经有关,太冲穴为肝经原穴,又为冲脉之支别处,肝主藏血,冲为血海,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本穴为木经土穴,最能调理肝脾不和,故凡因肝气不舒、情志抑郁而致的郁证、痞病、妇女月经不调及痛经等,皆可取刺太冲穴以收疏肝理气之效,又本穴为输穴,输主疼痛,故治经行腹痛效果甚佳,如配三阴交则效果更佳。
治疗痛经的特效穴位甚多,可分几类:①内庭、门金、行间、太冲皆在同一水平,对应少腹,又为荥输穴,善治疼痛;②至阴为膀胱井穴,对应阴窍;③奇穴妇科穴善治妇科病,亦常用之;④三阴交向为妇科要穴;⑤承山善治痉挛痛;⑥任脉通阴窍,承浆相当于任脉井穴;⑦次髎、十七椎下皆在背后,虽有效,一般不取,只有在同时取背后其他穴位治其他病,又适逢患者有痛经时,才会就方便而取之。
临床最常用门金穴治疗痛经,嘱患者按摩小腹,可立止疼痛,如加三阴交或妇科穴调理几次,痛经可不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