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法补救人体元气
“元气”这个概念,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被视为我们人体的根本之气,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能量之源。元气,又被称为“真气”,它不仅代表着人体的生命力,更是人体内阴阳平衡的体现。元气是阴阳和合之体,它维系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旦元气受损或不足,人体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
四逆法,作为中医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其核心目的就是拯救和补充元气。在众多的药物中,附子被视为四逆法运用中的关键药物。附子的药性,正如我们所知,是辛温大热且有毒的。它的药效强烈而有力,被誉为至刚至烈的药材。正是因为附子具有这样的特性,它才被认为具有补充坎中真阳的功能。
坎中真阳,在中医理论中,与先天乾元之气密切相关。补充坎中真阳,实际上就是补益先天乾元之气。先天乾元之气是我们人体内最基础、最本源的能量,它支撑着我们的生命活动,是我们健康的基石。郑钦安的《医理真传》中对坎卦的解读和诗篇都强调了先天乾元之气的重要性,进一步印证了元气对于人体健康的关键作用。
干姜,这味中药的气质辛温而散,从味道上讲,干姜和附子有所不同。干姜的味觉十分明显,而附子则相对味道较轻。由于干姜具有如此浓烈的味道,它展现出了独特的辛散特性。我曾在过去的文章中深入探讨了这些特性。
尽管过去有许多医家认为干姜的性质是守而不走,但卢氏的理论与之不同。他认为,干姜的散发性并非仅限于内部,而是向外,具有行走的特性。那么,为什么仲景在四逆汤中选择了干姜呢?这是因为干姜的行散之力能够打破群阴的阻塞。只有通过干姜的散,才能为附子的透达创造条件,进而实现温复坎中一阳的作用。
这个阳在哪里呢?它深藏在水中,位于海底之下。如果没有干姜的帮助,附子很难达到这个位置。为什么这么困难呢?因为阳气的不足,导致群阴弥漫,形成了一种阻隔。这种阻隔就像阴天的乌云阻挡阳光,阳光无法穿透。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云层之下是阴天,而穿过这层阴霾,阳光便洒满大地。这就好比是下面的云层散开后,阳光自然就会照射下来。
因此,通过干姜的散破除阴霾,为附子的下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迎阳归舍的理想效果。这不仅是一种药效的发挥,更是对中医阴阳理论的深刻诠释。
甘草在四逆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未经过炙烤时,呈现出半阴半阳的状态,而一旦经过炙烤,它便转变为了纯阳之品。在四逆法中,基本上都是采用炙甘草,因此它是纯阳之品。甘草的味甘、色黄,它禀受了坤气最为完整。当阳气归宿,附子达到极上之时,甘草的作用便显现出来。
那么,为何要用甘草呢?甘草的目的在于降火。有了甘草的加入,立极之火便能够被封藏于内。这使得甘草成为了禀坤气最全的一味药。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天,没有暖气和地暖的时代,人们靠烧火盆来取暖。火盆里的火种是否需要每天重新点燃呢?其实并不需要。人们只需用木炭灰将火种覆盖,待到第二天,将灰拨开,木炭便能再次燃烧。这就是以土伏火的原理,与甘草的作用相似。甘草就如同那木炭灰,将火种覆盖,使其保持持续燃烧的状态。但要注意,覆盖的厚度要适中,过厚反而会抑制火的燃烧。
了解了这个原理后,你在用药和组方时便能够拓展出更多的方子。甘草的妙用不仅仅在于其甘甜之味,更在于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在中医的智慧中,甘草的运用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所以,当坎卦被土很好地封藏,同时坎卦又在坤体之内时,它就像被包裹在土中一样,难以被察觉。正是由于这种土的封藏,我们才能感受到人身与土之间的紧密联系。假如没有土的封藏作用,坎卦中的火就会迅速耗损熄灭,引发一系列问题。
四逆法是阴阳和合的象征,而坎卦也是阴阳和合的表现。既然坎卦代表阴阳和合,那么其中必然包含阴的元素。只有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领会郑钦安和卢氏的思想精髓。使用附子时,必须确保正确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郑钦安和卢氏的核心思想在于对“极”的深入研究。只有从理上认识这一点,我们才能回到“一”的层面,否则就会陷入“二”或“三”的思考模式。郑钦安在谈及四逆法时,实际上是在仲景的四逆汤范畴内进行讨论。而卢氏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创立了四逆法,这一方法几乎可以治疗天下所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