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本病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首风”之名,头痛就其病名而言,古典医籍中有“偏头风”、“首风”、“头风”、“真头痛”、“雷头风”等多种记载,而对头痛最早的记载仍见于《内经》,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阴,甚则入肾”,此外在《素问·奇病论》、《素问·通评虚实论》中都有记述。究其病因病机,《内经》认为不外外感、内伤两端,或风寒外袭,或下虚上实,或肠胃失司,致经气冲逆,上干于清道,不得运行,壅遏而作痛。《内经》的论述,奠定了头痛证治的理论基础。
张仲景《伤寒论》首创头痛的分经论治,认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可见头痛,因其证候各异,故治法各殊,如用承气汤治阳明头痛,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均发端于斯。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鬲风厥头痛候》中提出了“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的论点。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头痛的外治法,均对后人颇有启迪。
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证治》中指出头痛的病因有“中风寒暑而疼者,有气血食饮厥而疼者,有五脏气郁厥而疼者”,而在治疗时,“当先审其三因,三因既明,则所施无不切中”,并提出了相应的方药,如用芎辛汤“治伤风寒生冷,及气虚痰厥,头痛如破”。严用和在《济生方·头痛论治》中指出:“凡头痛者,气血俱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并用温经止痛,辅以虫蚁搜剔之法治疗,为后世医家所效法。
金元时期,《东垣十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阳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这一疗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头痛》篇,除沿用东垣之说外,亦补充了“头痛多主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也系经验有得之言。
明代王肯堂对头痛的病因病机颇多阐发,明确指出头痛是外感或内伤而致邪蔽神明,瘀塞经络,使脑络壅满而发。张景岳认为:“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他指出头痛有外感、三阳火炽、暂痛久痛之别。外感者“治宜疏散、最忌清降”;三阳火炽者“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暂痛者,当重邪气;久痛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立论颇为精当。李中梓阐释了头痛用风药的机制,其《医宗必读·头痛》云:“头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风药者何也?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在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即用轻扬升散之风药以疏风止痛或引诸药至至高之处。
清代叶天士对头痛的辨证论治亦颇有心得,他认为头痛一症,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入所致。在治疗上或用虫蚁走窜之品,搜逐血络,宜通阳气;或用轻凉辛散之剂,疏风清热;或用滋阴潜阳之药,镇摄息风,药随证转,颇为灵活。
关于头风,正如《证治准绳·杂病·头痛》所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绵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可见头风系指由肝阳上亢,痰瘀互结而致清阳不升,或浊邪上犯,清窍失养,以头部持续性疼痛,经久不愈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纵观历代医家对头痛的论述,互有承启,各有所发,才使头痛的辨治体系日趋完善。
医案选粹:
案一:张某,男,30岁。初诊:1973年3月16日。主诉:偏头痛数年,每年三四月间左侧头痛即发,痛时甚剧,不能起床,痛处固定不移,发时大便秘结。诊查:现发作数天,同时尚伴眩晕,夜寐不安,肌肉抖动。苔薄黄,脉弦数有力。辨证:此乃风邪郁于少阳之经,气血运行受阻。治法:拟祛风行血,和解少阳,用散变汤加减。
处方:大川芎20g,香白芷20g,秦羌活4.5g,北柴胡10g,郁李仁10g,淡黄芩10g,北防风4.5g,炒白芍15g,生甘草4.5g,嫩双钩10g。
二诊:3月30日。服3剂后,左偏头痛已减轻,睡眠亦佳,大便通和,苔薄黄,舌质稍红,脉弦,再拟前法加减。
处方:大川芎20g,香白芷20g,秦羌活8g,北柴胡10g,淡黄芩10g,炒白芍15g,京蔓荆l0g,生甘草4.5g,嫩双沟10g,大熟地10g。
三诊:4月4日。服5剂后,左偏头痛已除,但失眠眩晕尚存。苔黄舌质红,脉弦细数,乃少阳邪郁已达,肝阳上亢之象,再拟养肝降火。
处方:生白芍15g,大川芎15g,柏子仁10g,野百合15g,北五味10g,淡黄芩10g,酸枣仁10g,生甘草3g,肥知母10g。
服上方药3剂后,失眠、眩晕均除,但偏头痛又发作一次,较前轻微。再服散偏汤加减,服二剂后即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发作。[董建华.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72]
二:徐某,女,47岁,于1985年7月4日就诊。主诉:头痛二年余,伴头晕,心烦,易怒,目赤耳鸣,口干欲饮。每逢恼怒或思虑过度则头痛加剧,屡经西医检查均诊为“神经性头痛”,予西药治疗其效不佳,后又求治于中医亦多枉效。今经病友介绍,慕名而来。诊查:舌红苔薄黄,脉弦略数。辨证:证属木郁化风,久痛人络,气血痹阻。治法:治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方以“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处方:醋柴胡10g,广陈皮12g,柏芍各10g,制香附10g,川芎10g,大生地12g,全当归12g,桃仁10g,红花12g,蔓荆子10g,决明子10g,白菊花10g,北细辛3g,薄荷叶6g,净蝉蜕6g。7剂。
二诊:头痛骤减,兼症亦瘥,.舌红苔薄黄,脉象略弦。唯因大便稍干,原方加生大黄5g(后下),以泻阳明之蕴热。再进7剂。
三诊:自诉头痛已止,兼症悉平,原方药去大黄再进3剂,以慰病人恐复发之虑。[董建华.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183]
案三:王某,女,49岁,于1983年9月22日就诊。主诉:左侧偏头痛已20年,平均每周发作1~2次,伴恶心呕吐,尤以行经前为甚,现经断已七八个月,头痛发作仍重,但未呕吐,经中西医长期治疗,每周仍发作。诊查:兹诊患者左下眼睑肌肉痉挛,眼裂变小,左手有时小颤动,睡眠尚可,饮食二便正常,无高血压史,舌质略干,舌苔不著,脉弦细而数。辨证:属阴血不足,肝阳上亢,发为头风,迁延不已。治法:拟先以轻剂平肝息风治之。
处方:珍珠母30g,白僵虫10g,苏地龙12g,稀莶草15g,酒杭芍12g,双钩藤12g,白菊花12g,炒桑枝20g,龙胆草5g。6剂。
二诊:8月29日,自服中药后,已1周未头痛,一般情况较好,效不易法,原方药再服1周。
三诊:9月5日,头痛2周未发作,手颤已止,-.般情况仍好,继续服原方药不变,再观察2周。
四诊:9月23日,经月头痛未发作,暂时停药观察。[董建华.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