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中汤临证经验杂谈
大建中汤,这一古老的中医良方,被赞誉为温补性镇痛剂。它的主要功效在于缓解“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能近”等症状。在现代医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些症状背后的病理机制。
“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胃肠逆蠕动所呈现的“肠型”及“胃蠕动波”颇为相似。而“上下痛不可能近”则明显指向胃肠的强烈痉挛,揭示了胃肠功能紊乱的实质。从临床角度来看,大建中汤证常常出现在胃肠梗阻性疾病的患者中,例如蛔虫性肠梗阻和粘连性肠梗阻等。
深入探究大建中汤的成分,除了主要的饴糖之外,还有乌梅丸的组成部分。这也意味着,大建中汤在治疗蛔虫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这不仅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证明了传统与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的相通之处。
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饮食减少等。对于这种疾病,中医也有相应的治疗方法。其中,大建中汤是一种常用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疝。
大建中汤所治疗的疾病在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被称为寒疝,是一种因寒气凝滞导致的腹痛、腹泻等症状的疾病。由于瘦人的腹皮较薄,更容易出现头足状突起,也更容易伴有脏器下垂,如胃肠下垂等。胃肠下垂的患者平时多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饮食减少等消化道症状,需要特别注意调理饮食和生活习惯。
从大建中汤的组成来看,其中饴糖是一种滋补性强壮剂,多用于治疗瘦人腹痛、大便干燥等症状。《千金要方》中提到:“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别录》中也提到:“补虚乏,止渴”。这说明饴糖具有很好的补虚作用,能够改善患者虚乏、口渴等症状。
此外,大建中汤中的人参也是一味重要的药物。人参多用于治疗心下痞硬而不能饮食等症状,这是仲景用药的一种常用方式。蜀椒和干姜则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其中干姜还能够止呕。蜀椒除杀蛔虫外,对肠管活动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小剂量时可增强肠蠕动,大剂量时则可抑制肠蠕动。这种调节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
在汉代,一合的容量大约为20毫升。这一事实,经过著名学者柯雪帆先生的严谨考证,已经得到了确切的证实。这样的剂量,相较于现代的用药标准,显然是大剂量的使用。
此外,蜀椒还具有局部麻醉的作用。这种特性,使得大建中汤在使用时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起到局麻性止痛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