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为五行思维奠定了观念基础
“五行”之名,本身便蕴含了五行起源的线索。“行”的本义为“道路”,如《诗经·小雅·小弁》中的“行有死人”,其甲骨文写作扑,形似向东西南北延伸的十字路口,算上中央即为“五方”。因此,五行与五方在某种程度上是同义词,若要阐明《尚书·洪范》何以将“水火木金土”称为五“行(方)”,当先阐明各“行(方)”的起源和特点。
1.确立东方、西方、南方
在活动范围较小的部落时代,人类仅参照地形地貌,比如河流、丘陵,甚至一棵大树,就可以满足日常的定位需求,但随着活动范围逐渐变大,就必须重新寻找更稳定、更普适的参照系,方位的概念应运而生。
最容易观测到的是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人们将太阳升起的方向称为东方,将太阳落下的方向称为西方。这个命名原则在甲骨文中得到了体现:“东”字的甲骨文,便代表了太阳初升,正处在树干与树梢之间;“西”字的甲骨文,则代表了太阳下落,逐渐消失于地平线。
然而,由于黄赤夹角的存在,太阳升起、落下的方位总是在变化,在北半球,春分-夏至-秋分期间,太阳的起落方位偏北,秋分-冬至-次年春分期间,太阳的起落方位偏南,仅在春分、秋分两天,太阳的起落方向在正东正西,这就导致通过太阳起落判断出的方位,在精度上有所欠缺,亟需修正。
人们发现,不管太阳起落的方位如何移动,总是于某一时刻达到最高点,此时永远在某个固定的方位,称为南方,“南”字的甲骨文,便表示光芒四射的太阳升到最高点,普照大地(另说此形为某种乐器,但是参考意义有限)。
根据影长的变化,可以判断太阳的高度,正午时影长最短,太阳则最高。但是,影长在正午前后的变化其实很微小,因此,通过“影长最短”判断出的方位,其实仍然是一个大概范围。如果要盖房屋、筑祭坛,对方位的精度要求高,则需要使用更为复杂的方法:在相对平坦的地面上,以某一点(O点)为圆心,画一个圆,并在O点立一根垂直于地面的直杆,上午的某一时刻,杆影的端点正好落在圆周上,做上记号(A点),下午的某个时刻,杆影的端点又正好落在圆周上,也做上记号(B点),把A、B点连接起来,这根线就指向正东、正西,取连线(AB)的中点(P点),然后将P点和O点连接起来,则连线(PO)指向正南方。这一方法利用了几何学中的对称性原理,记载于《考工记》, 尼古拉·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也提到了这种方法。
2.确立北方
太阳处于正南方时,杆影则指向正北方,这一方位起初并没有天体作为参照,因此只能取义为“与太阳相对的地方”,“北”字的甲骨文,便形似背向太阳的阴影。关于“北”字,可能有一些争议,因为其有时写作,形似两个背靠背的人,既往将其解释为“背靠背互相取暖,体现寒冷,引申为北方”。然而,虽然甲骨文描绘侧位人像时,确实是画成“伸手屈膝”的姿势,如“从”?、“屎”、“尿”等,但是形似人、却并非表示人的字,也是存在的,比如“匕”今,表示的其实是长柄的勺子。考虑到甲骨文的字形、字义往往直接对应,引申较少,将“北”解释为“两个背靠背的人”,引申为寒冷,再引申为北方,稍显牵强。当然,若先民造“北”字时,确实将其与寒冷相联系,更说明“方位-气候”对应的观念早已有之,与本文的核心观点并不冲突。
白天可以参照太阳辨别方向,到了晚上怎么办呢?通过观察夜空,人们发现在正北方向有一颗星星,总是处在固定的位置,于是将它作为夜晚判断方向的参照物。为了方便找到这颗星,先民使用了天球上的“地形地貌定位法”–首先找到形状像“斗”(一种容器)的七颗星,顺着斗柄的方向,找到斗身,将斗身最末两星的连线延长5倍,就是北极星。现在我们知道,北极星之所以长居北方(近似),是因为处在地轴延长线的北端,但对先民而言,竟有一颗星永居不动,又恰好在正北方向,不免视其为“天定”。
3.空间观趋于成熟
不难发现,根据太阳起落点确定的东、西,正好垂直于根据太阳最高点确定的南、北,而观察者则居于中,由此,只要确定了东、西、南、北任意一个方位,便得到了全部的方位。这套定位系统源于天体,故而被先民视作世界本有的规律,进而加以崇拜,也在情理之中。
在五行框架中,五时、五材、五脏等分类的确立,均有其主观性和偶然性,惟独“五方”,无论从纯数学的角度、从天文观测的角度,还是从实用性的角度,皆是最优选择,具有必然性。世界各地的文明都划定了相同的方位系统,也从侧面反映出“东南中西北”确实是客观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在大地湾一期文化(距今约8200~7400年)的各墓葬遗址中,大部分遗骸的头部朝向西北方。半坡遗址(距今约6700~6000年)中,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将门置于南面。如果并非巧合,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确立了“五方”,而各方位所映射的文化属性,已经与后世一致。
在殷商甲骨文中可见到中商”“东土”“南土”“西土”“北土”等词,说明最晚至殷商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以某地为中,划定五方”的地理观已经成型。
综上所述,将第一阶段概括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出于定位需要,划定了五方,在普及过程中,初步赋予其文化属性,最晚至殷商时期,“天下五方”的地理观已经成型,为五行思维奠定了观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