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生病服药困难,可用穴位敷贴疗法
小儿生病,特别是很小的小孩生病的时候,很多家长诉说喝药困难,甚至喝不下去,有的小孩即使喝下去也会吐出来,咋办?
在小儿疾病的治疗和体质调理过程中,除了有中药汤剂外,还有小儿推拿、捏脊、穴位敷贴、药浴等外治方法。
有家长担心外治法疗效不好,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下六经辨证指导下的穴位敷贴疗法,也许能改变你对外治法的一些看法。
导读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用外治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以水、 醋、酒、油等为基质,制成软膏、饼剂或薄膜,直接贴敷穴位、患处,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的外治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除湿、调理脏腑、防病治病的作用。
适应症:感冒、咳嗽、哮喘、肺炎喘嗽、胸痹、不寐、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头痛、眩晕等等,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配药中…..
1
案例
女,5岁,2024.1.02
主诉:呕吐1天
刻下:吃什么吐什么,面色苍白 ,手脚冰凉,头晕 ,乏力困倦,精神萎靡, 腹痛, 流鼻涕, 手摸身上有汗出。
舌淡红,苔厚,脉浮缓。
诊断:胃肠型感冒
治疗方法:穴位贴敷:
大椎贴:本次配方:桂枝, 芍药 ,甘草,半夏各0.5g
神阙贴:本次配方:吴茱萸0.5g ,肉桂 0.5g,藿香0.5g, 黄连0.2g
5小时后电话回访:患儿爸爸告知2小时左右症状消失,恢复如常人。
可服白粥一小碗 ,精神状态正常, 跑跑跳跳,患者家属表示非常感谢!
按语
面色苍白, 乏力困倦, 流涕, 怕冷 ,有汗, 辨风寒表虚证,选用桂枝汤加半夏(大椎贴)。
加半夏即有小半夏汤之意,出自《金匮要略》卷中。
为理气剂,具有化痰散饮,和胃降逆之功效。
症见:呕吐痰涎,口不渴,或干呕呃逆,谷不得下,小便自利,舌苔白滑。
功用: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主治:痰饮呕吐。呕吐痰涎,口不渴,或干呕呃逆,谷不得下,便自利,舌苔白滑。
半夏味辛,性温。归经归脾、胃、肺经。功能与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吃什么吐什么, 舌苔厚, 头晕,辨为脾虚胃热并食积夹湿。
经验总结:临床中见于呕吐的同时伴有头晕, 乏力困倦,精神萎靡,应注意是否有脱水之现象。
神阙贴:用吴茱萸温中,肉桂回阳救逆,藿香化湿止呕,黄连清胃火 ,健运脾胃。
因辨证准确,两贴合用,效果既快且好!
2
案例
女,3个月,
主诉:发现眼睛分泌物一天。
刻诊:晨起双眼分泌物多,色黄,伴有鼻塞 ,咳嗽 ,睡前哭闹,烦躁。
舌质淡,舌苔白厚腐 。
辨证:太阴阳明合病
穴位贴敷
1.神阙贴:本次配方:焦三仙 豆蔻 藿香
2.涌泉贴:本次配方:胡黄连 牛七 吴茱萸 冰片
二诊:以上症状好转,已无眼睛分泌物,晨起咳嗽几声 ,鼻塞好转, 睡前稍有哭闹,咽稍红 ,苔白厚腐 。
选穴位贴敷:
1、膻中贴:本次配方:防风 荆芥 百部 射干
2、神阙贴:本次配方:焦三仙 杏仁 厚朴 胡黄连
微信回访:上述症状已。家属表示非常感谢。
按语
一诊思路:化寒湿 ,消积, 解表 ,引火下行。
选用:焦三仙0.5g ,豆蔻0.5g, 藿香0.5g,贴神阙穴,
胡黄连0.5g ,牛七0.5g,吴茱萸0.2g,冰片0.1g,贴双涌泉穴。
二诊,病情好转,已无眼睛分泌物,鼻塞 ,咳嗽好转。
舌淡,苔白稍厚腐。
治疗思路:解表利咽止咳,消积, 燥湿清热。
选用:
1.防风 荆芥 百部 射干 贴大椎穴
2.厚朴 杏仁 焦三仙 胡黄连 贴神阙穴收尾
组方思路:
1.胃不和则卧不安,焦三仙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2.豆蔻,性温,味辛。归脾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属化湿药。
3.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祛暑解表,化湿脾,理气和胃的功效;
4.胡黄连,退虚热;消疳热;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5.牛七在这里主要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
6.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等功效;
7.少许冰片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清热散毒,散火解毒。
8.荆芥、防风为解表药中发散风寒的药物。
荆芥,辛温,具有祛风解表、透疹、止血的功效;
防风,辛甘微温,具有祛风解表、除湿、止痉的功效;
9.杏仁,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下气开痹;苦温宣肺,润肠通便。
10.厚朴味苦,性辛,入脾肺,归大肠经,功效:健脾、消食、下气、宽中、燥湿消痰。
11.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消瘀散结。
12.百部,性微温,味甘、苦。归肺经。
主治: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敷贴之穴位篇
神阙穴,出自《针灸甲乙经》。
定位: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属任脉。
取穴方法:在脐区,肚脐中央即是神阙穴。
主治: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慢性肠炎、泄痢脱肛、中风脱症有很好的疗效。
可防治:小儿腹泻、疳积等:突然大汗淋漓、唇舌苍白、手脚冰冷之虚脱症,马上温灸神阙可起到急救作用
2.涌泉穴,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地冲、足心。
定位: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
主治: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咯血、咽喉肿痛、喉痹、失音等。为急救穴之一。
3.大椎穴,经穴名。出自《素问·骨空论》。别名百劳、上杼、大椎骨。属督脉。
定位:位于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和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深部为脊髓。
主治: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癫狂痫证、小儿惊风、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个人体会:
不管是外治法还是汤药内服,取效的关键在于辨证准确,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依然是辨证。
作为医者,需要好好学习中医,特别是六经辨证,辨证准确后,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会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