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为什么要关注病人的一般情况

病人的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居处环境、生活习惯、心 境。

(一)议性别年龄: 性别在人体生理和病理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疾病证候构成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并对疾病的演变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女性拥有月经、妊娠和分娩等独特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这使得她们在病理上也会出现一些专有的症状,如月经不调、带下、胎动不安、产后调理不当等,以及一些与心理异常相关的内伤杂病。这些病症在男性中较为少见或不存在。

年龄也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例如,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其身体机能尚未完全成熟,脏腑娇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外邪而引发各种疾病。老年人由于正气逐渐衰退,身体机能下降,多患有慢性疾病,其病证多表现为复杂多样,治疗难度较大。

(二)议体质: 体质,中医学上对人体的一种综合性认识,涵盖了人体的体形、生理及病理表现特征。它是中医学对人体状况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其分类的依据为阴阳的盛衰。体质的分类对于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证意义。


对于阳盛阴虚体质的人来说,由于体内阳气偏盛、阴液不足,其人多病火,病症易热化,呈现出燥热的病理特点。这种体质的人在生活中容易出现口渴、便秘、烦躁等症状,需要以清热养阴的方法进行治疗。

而对于阴阳俱盛体质的人来说,由于体内阴阳平衡,其人平时少病,一旦患病则病情较为严重,多呈实证。这种体质的人在生活中容易出现疲劳、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需要以调理气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最后,对于阴盛阳虚体质的人来说,由于体内阴气偏盛、阳气不足,其人多病寒、湿,病症易寒化或为痰饮。这种体质的人在生活中容易出现畏寒、四肢不温、水肿等症状,需要以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阴阳俱虚体质的人,通常是平素多病,疾病多呈虚证,病程缠绵。这种体质的人往往需要长期的调理和养护,以保持身体健康。在考虑体质因素时,除了考察一般的体质状况,还需要特别注意有无异于常人的特殊体质。例如《伤寒论》中所描述的淋家、疮家、衄家、失血家等,这些都是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特殊体质类型。这些特殊体质的人,由于其身体状况的特殊性,在患病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反应。


此外,病人的体质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因为生活习惯、内外环境、疾病变化、药性过偏等因素而发生改变。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时刻关注病人的体质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可能导致体质转化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病人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三)议居处环境: 
居处环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深远而重要,它作为人类生存的外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居处坏境中涉及的地理和气候因素,对病证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居处环境中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比如,在东方地区,人们居住在鱼盐之地,靠近海边,由于环境的影响,痈疡成为该地区的常见病。同样地,西方地区的居民多居住在高山上,风多且水土刚强,因此内伤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在北方地区,高地和寒冷的气候使得该地区的人们容易患上脏腑寒证。而在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温暖且湿气重,所以挛痺等疾病较为常见。中央地区的人们则因为地平湿气重,容易发生痿证、厥证和寒热等疾病。

五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各有不同,因此各地都有其多发病。不仅如此,水土环境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局限于某些地方发生的疾病,古时候称为“方域水土病”,现在则被称为地方病。而且,人们已经认识到水土环境不仅影响成年人,还能遗传给子女。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必须考虑病人的居处环境。例如,对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病、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等地方病患者,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时必须详细了解病人的居住环境。此外,对于高原病的病人,医生也需要了解他们是否因为登山、进入高原、从事航空航天或潜海事业等而处于空气稀薄、清气不足的环境中。

(四)议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习性。这种习性的形成,与各地的风俗和环境息息相关。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无疑是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的。相反,不良的生活习惯则可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有一户人家,平均每月都有一到两个人生病。当有人前往探望时,发现他们家在夏天也紧闭门窗,室内阴暗潮湿,床下堆满了杂物,室内散发出一股霉湿的气味。很明显,这种环境下的生活习惯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了影响。因此,建议他们改变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

由此可见,了解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对于准确诊断病情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了解生活习惯,即使治疗的方法非常准确,也很难彻底解决轮流动病的问题。因此,讨论生活习惯对于我们正确辨证、给予病人合适的治疗以及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使药物发挥最大的作用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五)议心境: 心境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的一种较为持久和稳定的情绪状态,它不仅仅涉及到人的情绪,还与人的个性、情感、心理等方面密切相关。心境的好坏,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都有直接的影响。在中医临证中,心境异常导致疾病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情志异常,即情绪的过度兴奋或抑制,会导致身体某些部位的功能失调,进而引发疾病;另一种是疾病引发情志异常,即疾病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使病人出现情绪、性格等方面的改变。

对于情志异常导致疾病的情况,怒则气上,如果情绪过度激动,可能会导致呕血、胸满胁痛等症状;喜则气缓,过度喜悦可能导致精神异常,甚至出现狂症;悲则气消,过度悲伤可能导致眼睛昏花、生殖器官萎缩等症状;恐则气下,过度恐惧可能导致遗精、遗尿等症状;惊则气乱,过度惊吓可能导致痫症、神志昏迷等症状;思则气结,过度思虑可能导致失眠、食欲不振、胸闷等症状。

对于疾病引发情志异常的情况,多见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这些病人在患病之前情志正常,患病后由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导致情绪、性格等方面的改变。例如,中风病人容易情绪激动、悲伤;心悸日久的病人常常胆怯易惊,需要亲人在身边守护;蓄血证的病人可能表现出神志异常等症状。对于这些病人,临证中需要在思想上多加劝慰和疏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