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误下的补救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这一条讲的是太阳病的误治。什么是误治?就是错误的治疗。对太阳病来说,正确的治法是汗法,出点汗,防护好不要再受风也就好了!汗法是太阳病的治疗原则,至于你是用喝汤药的方法,比如中风的桂枝汤、伤寒的麻黄汤,还是去跑步,登山、烤火、蒸桑拿、喝热姜水、蒙头盖被,或者刮痧、拔罐、针灸、推拿等等,只要你让汗出来,都可以。也就是说,太阳病的治疗原则是发汗,必须按照这一原则去治疗,否则就不行!
如果不按照这个原则来治疗,比如你吃西药,打吊瓶,症状虽然也能消除,但病根却埋在了体内,早晚会出问题!而且往往以更加严重的疾病状态出现!即使你不用西医方法治疗,你用的也是中医方法,但如果你不是用汗法,比如你用了下法,那也是错误的,属于误治,肯定要出问题!
伤寒论中涉及的中医治病方法共八种,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叫作中医内治八法,亦称中医八大法门。汗法主要用于表证,太阳病是表证的一种,所以用汗法。少阴病也是表证的一种,所以也可以用汗法,但与太阳病汗法不同,必须配合温法。下法也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主要用于阳明腑实证,就是让患者通过排便把病邪排出体外。下法用于阳明腑实证,而不可用于太阳病!本条句首冠以太阳病三个字,已经定性患者是太阳病,不是阳明病。那么正确的治法是汗法,不是下法。
本条:”太阳病,下之后… …”即太阳病用了攻下之法,即用了攻下方剂,比如承气汤。结果,患者出现泄泻。用下法治疗太阳病,肯定是医生的误诊误治。那么医生为什么会出现误诊误治?这里可能有患者的因素:一个患者患了太阳病,比如说感冒。但他同时还便秘,大便干燥不下。虽然有太阳病的感冒发烧,他且可以忍受,可以挺上一个星期。但是一星期不大便,他受不了,所以他来看中医主要是想解决便秘问题。那医生为了解决这个便秘问题,很自然会首先想到为他通便!但是,这样做就错了!
患者现在是太阳病,气血趋表抗邪,内里空虚,消化道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呕吐,比如上面所讲的便秘,比如便溏等等,都是可能出现的。太阳病是感受外界风寒而引起的疾病,为什么会出现消化道症状?而且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这其实跟患者平时的体质密切相关,患者平素消化道功能比较弱,比较容易出现呕吐,那么患太阳病后,气血趋表抗邪,消化道气血本来就弱,现在就更弱,”胃失和降,气虚而不纳谷也”,那么就可能出现呕吐!若患者素体阳盛,肠胃积热,或大肠积热,原本就耗伤津液。太阳病后,气血趋表抗邪,愈加重胃肠动力不足,而出现大便燥结。若患者平素脾肾阳虚,太阳病后,脾肾阳虚愈发加重,水液气化无源,而导致便溏出现。
但是,太阳病的患者,不管有没有便秘或便溏,都不可以攻下。因为攻下必伤及里阳,里阳受损,抗击表邪的正气就会不足,表邪就有可能乘虚入里,加重病情!所以,太阳病表未解的情况下,不管有没有便秘或便溏,都不可以攻下,这是一个原则。那么便秘的问题就不解决了吗?当然要解决!太阳病状态下的便秘,你只要用汗法,发汗解表,表证一除,正气必然归里,那时消化道正气充沛,功能正常了,大便该下也就下了,溏泄该止也就止了,呕吐该停也就停了。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不需额外用药!
当然也有表证已解,便秘便溏等没有好的,那么到那时我们再根据情况解决问题,该攻下就攻下,该止泻就止泻。总之,治病是有程序有步骤的,有表证必须先解决表证,否则就是误治,使病情复杂化。那么误治是否一定会导致病情加重,或者复杂化呢?也不一定,只是有可能或很有可能!如果患者体质强壮,经得起折腾,那么误治一次两次可能一点事都没有。但体质弱的人肯定经不住折腾,“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那么本条讲的就是太阳病而攻下,这种误治之后,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患者体质好,没事,即其气上冲者,说明病情还是太阳病,没有严重或复杂化。另一种情况是患者体质不好,气不上冲,那么就不再是太阳病,病邪可能入里了,复杂化了!那怎么办?对于气上冲者,还是太阳病,所以还用汗法解表。所以给他服桂枝汤,还是可以治愈的。对于气不上冲者,就不再是太阳病了,所以就不能再用桂枝汤。该用什么汤?仲景也没说,但后面条文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也就是辨证施治的意思。因为这里只是说气不上冲,没说别的,所以没法判断到底变成什么病,也就没法确定怎么治。不管怎么治,反正不能再用太阳病的治法了。
其气上冲的,还是太阳病,还可以用桂枝汤。但还有个问题,句首冠以太阳病,没说是太阳伤寒还是太阳中风,那么误下之后,虽然太阳病的病性没有发生变化,但太阳病治法并非都用桂枝汤啊,还有麻黄汤啊!如果是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是顺理成章,但如果是太阳伤寒呢?太阳伤寒不可以用桂枝汤,难道误下之后就变成了太阳中风?没这个道理,太阳伤寒不会因为误下而变成太阳中风。那么这里为什么说”可与桂枝汤”?
因为太阳伤寒误下后,虽然病性没有发生变化,太阳病还是太阳病,太阳伤寒还是太阳伤寒,但毕竟是误下之后,患者的体质肯定不像原先那样强壮了,正气会衰减。虽然还没有衰减到病性改变的程度,但衰减是必然的!那么这时候,虽然还是太阳伤寒,但正气已虚,如果直接用麻黄汤发汗,患者可能就会出现大汗亡阳!那怎么办?两种办法:一个是亡羊补牢,先照常用麻黄汤,患者如果经得住折腾,汗出脉静身凉,病好了,那就没事了。
如果患者真的出现大汗亡阳,那就再用补救办法,比如用四逆汤回阳救逆,或者借鉴大青龙汤条文的补救办法,温粉粉之,或者独参汤,或者玉屏风汤等等,都可以救回来。这是一种办法,亡羊补牢法。另一种办法,是未雨绸缪法,也就是预先防范,不是误下伤阳了吗?那我就先给你温阳,恢复一下正气。恢复正气的方法很多,仲圣这里用的是桂枝汤,也算是对桂枝汤功效的进一步挖掘。
桂枝汤是个很好的温阳散寒,和胃健脾,气血双补的方剂。误下之后,里阳受伤,先喝点桂枝汤,恢复一下正气。待正气恢复之后,确实还是太阳伤寒,那么再用点麻黄汤发汗即可。这叫做防患于未然,不仅不会出危险,病情还可以稳步好转。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未雨绸缪,优劣显然可见。医圣选择了后者,可谓高明。
所以,太阳病误下之后,不管他是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先给他喂一碗桂枝汤再说。太阳中风的可能直接好了!太阳伤寒的,好不了,那么再来碗麻黄汤即可。讲到这里貌似整个条文都讲完了,但是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没说。本条涉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气上冲。什么叫气上冲?气有很多不同含义。关于本条文中的气常见的理解有二:一是指有形的气;二是指无形的气血功能。
有形的气,比如嗳气,打嗝,呃逆等等,就是消化道里产生的气体,是废气。这些气体正常情况下是往下走的,从肛门排出去。但如果消化道蠕动慢,甚至反向蠕动,那么这些气体就下不去,就会窝在消化道里,形成腹胀,或者向上走,经过胃和食道,从嘴里出来,这就是打嗝和呃逆。
本条的气上冲,很多人理解为消化道的有形之气往上走,这是不对的。因为误下,用的是攻下方剂,是可以促进消化道向下蠕动的,否则大便怎么能排下去?肠道向下蠕动,大便都排下去了,消化道的废气反而往上走,这可能吗?可能性不大。所以这种理解不正确。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无形之气——就是阳气、能量、功能、气血。气上冲就是气血趋表,气血上行。气血趋表和气血上行是一个意思,就是趋于体表,趋于上焦。气上冲,在脉相上的表现,就是脉浮,脉促。脉促就是寸脉明显呈现浮相,这是气血趋表,尤其是趋于上焦的表现。
一般的脉浮,往往是寸关尺三部皆浮,这是气血旺盛,气血趋表也是上中下焦一起趋表,所以三部皆浮。太阳病一般脉是浮的,如果阳气不是很充足,不能做到三部皆浮,可能只有寸脉浮,那就是促脉了。
但误下之后,正气多少会有所损伤,所以没有那么充足的正气,做不到三部皆浮,只能寸脉浮,关脉和尺脉浮不起来,就形成了脉促。但即使关脉尺脉浮不起来,只要寸脉浮,那么病还是表证,还可以用汗法解表。所以,气上冲者说明气血趋表,还是表证,所以还可以解表,可与桂枝汤。不上冲者,说明气血已经不足以趋表了,那么病也就不是表证了,不是表证就不能解表,所以说不可与桂枝汤。
这里还注明”方用前法”,即用桂枝汤原方,以及煎服方法,饮食禁忌都要遵循前面的条文。为什么注明这一句?因为桂枝汤的煎服方法和饮食禁忌都很重要。现代人服用桂枝汤,很少有啜热粥的,嫌麻烦。但不啜热粥,效果就不会那么好!这里注明方用前法,也是要喝粥的。本条讲可与桂枝汤,而不是桂枝汤主之,也是有深意的。说明这里可以用桂枝汤,但桂枝汤未必是最恰当的。
为什么?因为太阳病下之后,里阳已伤,有阳病转阴的可能,即使马马虎虎没有转阴,正气可能也不充沛。如果是太阳伤寒,误下之后,阳气不足,可以先喝桂枝汤恢复正气,然后再上麻黄汤。那么如果是太阳中风,不也有个正气不足的问题吗?那怎么办?仲圣这里没说,因为后面的条文会详细讲,这里省略了!所以,这里只是马马虎虎地说可以给他桂枝汤,言下之意,桂枝汤可以愈病,但不是最佳选择。最佳选择是什么?桂枝加附子汤。
当然,本条医圣没说,我们也就一提而已!后面还有太阳病下后的桂枝去芍药汤证,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等等,其中还会涉及下后伤阳和脉促等等问题。可见,仲圣写文章思维缜密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