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中针灸治疗肝病变
肝脏,深居于我们的胁下,它主宰着筋脉,蕴藏着血液,并在我们的眼睛中展现其开窍之所在。它的脉络与胆相连接,形成了表里的关系,向上连接到目系,与头顶交会。肝脏的特性刚强,喜欢条理清晰而厌恶抑郁。在调节精神情志方面,肝脏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肝脏,作为风木之脏,内部寄宿着相火。因此,其病变的机转通常较为复杂。然而,其主要病变亦不外乎肝气郁结、肝火亢盛、肝阳上扰以及肝风内动等。
肝气郁结大多是由于七情内伤所导致。因为肝脏喜欢条理清晰而厌恶抑郁,过度的恼怒会使木失去条理,导致疏泄无权,从而使气机郁结。如果肝郁太过,气郁会化火,形成肝火亢盛。
肝脏的特性是体阴而用阳。如果肝脏的阴液不足,那么肝阳势必会上扰,从而形成本虚标实的状态。而如果肝阳亢盛太过,就会引发肝风,煽动相火,导致内风扰动。
此外,由于肝脏与眼睛和全身的筋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目疾与筋病往往与肝脏有关。同时,肝脏作为藏血的脏器,所以妇女经漏等病,也与肝脏有着一定的关联。
肝脏的病变可以根据其性质分为肝实证和肝虚证。一般来说,经脉病变多为实证。对于肝实证和肝虚证的治疗方法各不相同,实证需要疏肝泻火,虚证则需要养血柔肝。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肝脏病证治
肝脏病证治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肝实证和肝虚证两大类。肝实证包括肝气郁结、肝火亢盛和肝风内动等,而肝虚证则主要是指肝阴亏虚。下面我们将分别详细阐述这几种证候及其治疗方法。
一、肝实证
1. 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多因情志抑郁所致。主要症状包括胁肋疼痛或走窜不定,胸闷不舒,气逆干呕或呕吐酸水,或腹痛泄泻。患者舌红苔薄,脉弦。在治疗时,宜取本经腧穴为主,如太冲、行间等,同时兼取足少阳、太阴、阳明经腧穴,如足三里、阳陵泉等。针刺手法宜平补平泻,以通经气而疏肝木,同时调和脾胃。
2. 肝火亢盛
肝火亢盛多因气郁化火所致。主要症状包括头目胀痛,或巅顶痛,眩晕,目赤肿痛,心烦不寐。患者舌红苔黄,脉弦有力。在治疗时,宜取本经腧穴为主,如太冲、行间等,针刺手法宜用泻法,不宜用灸法,以泻肝经之火。
3. 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多由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引动肝风,煽动相火,导致内风扰动。主要症状包括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或口㖞,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患者苔腻,脉弦。在治疗时,宜取足厥阴、督脉及十二井穴为主,如风府、足窍阴等。针刺手法宜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剌出血,以醒脑开窍,平熄肝风。
二、肝虚证
肝虚证主要是指肝阴亏虚,多由肝阴不足,虚阳上扰所致。主要症状包括头目昏眩,两目干涩或雀目,耳鸣(声音低弱,按之即减轻),肢体麻木或震颤瞤动,或出现烘热,咽干,少寐多梦。患者舌红少津,脉弦细或弦数等证。在治疗时,宜取足厥阴、少阴经腧穴为主,如肾俞、关元等。针刺手法宜用平补平泻,只针不灸,以滋补肝肾之阴,而潜纳虚阳。
肝经脉证治
肝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肝经的循行路线相当特殊,它环绕阴器,直达小腹,连接少腹,是人体经络中唯一一条直接与腹部相通的经脉。正因为如此,肝经的异常常常会导致腹部及生殖系统的疾病。
当寒邪侵入肝经,寒凝经络时,就会出现疝痛的病症。疝痛,是指因寒邪、气滞等导致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疼痛,通常表现为睾丸偏坠胀痛,并且会牵引少腹产生疼痛。这种疼痛的特点是痛感深沉,而且往往伴随着胀感。患者的舌苔呈现白滑状,这是寒邪凝结的典型表现。同时,他们的脉象多表现为沉弦而迟,即脉象深沉、弦紧,而且跳动缓慢。
针对这种病症,治疗的关键在于温通肝经的经气,疏散寒邪。选取肝经和任脉的穴位进行治疗尤为关键。在针灸治疗时,应采用泻法,即用针刺激相关穴位,引导病气外出。同时,还可以配合艾灸,利用艾火的温热作用来温通经脉,驱散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