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素问·痹论》关于痹证的分类主要有三:按病因分类,有因风、寒、湿三邪所致之行、痛、着三痹;按五体病位分类,有皮、肌、脉、筋、骨五体痹;按五脏病位分类,有心、肝、脾、肺、肾五脏痹。以上三种分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以病因分为三痹而言,每一病因所致痹均将在一定部位体现,如行痹,其痹在皮抑或骨,在肌抑或肉等。以病位五体痹而言,其痹又有属行痹抑或属痛痹,而与病因相关等。 《内经》所谓三痹、五痹之说,其旨在阐明诊断痹证须从病因、病位及脏腑诸方面加以考虑。

从病因入手分寒热,亦不可忽视病位

类风湿关节炎从病因入手,应先分寒热(因痹有寒、热两大类),而后再据此分为寒痹偏风型、偏湿型及单纯寒型,热痹偏风型、偏湿型及单纯热型等。

热痹的主症为关节肌皮红肿热痛,其痛及皮、及骨,轻按重按,均不可耐,运动障碍,得冷则舒,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数。偏风者则骨节间似风走窜,有许多关节的病变,恶风,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偏湿者则关节肿大较多见,按之痛剧,下肢为甚,活动障碍明显,舌质嫩红,苔黄厚腻,口渴而饮水不多,口黏口淡;单纯热型则无偏风、偏湿的症状,而出现一派纯热症状。寒痹的主症为关节肌皮触之冰冷,疼痛部位较深,喜按打叩击,关节活动障碍,特点是体位变换之初均不利,畏寒,关节疼痛,得热则舒,纳少便溏,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弦缓。偏风者则恶风,遇风刺痛,疼痛走窜不仅限于骨节间,还在关节周围皮肌部,舌质淡白,苔薄白而干,脉缓;偏湿者见骨节皮肤酸胀疼痛,疼痛部位以肌肉为主,舌质淡白,苔薄白而腻;单纯寒型则无偏风、偏湿的症状,而出现一派纯寒症状。病因诊断固然重要,病位诊断也不可忽视,只有明确痹证的病因病位,方能恰到好处地组方用药。针对病因用药的同时,结合对某局部疼痛有特异作用的引经药物,如上肢用片姜黄、桂枝,下肢用独活、怀牛膝等。处方中还可酌加止痛、消胀、活络等药。

瘀血阻络为重要病机,治疗当以通为用

痹证的病因非常复杂,几乎各种致病因素都参与了痹证的形成或演变。但从整体上把握,大体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责之于正气亏虚,如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足,以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这是发生痹证的先决条件。痹证的外因主要是遭受风、寒、湿、热等邪气的侵袭。邪气乘经脉之虚客入五体,壅滞气血,阻闭经脉。外邪侵袭人体是痹证发生的重要因素。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亦是导致痹证的致病因素,在痹证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瘀血为痹证之因,前人论述颇多。如《素问·五脏生成论》言“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林珮琴《类证治裁・痹症》曰“必有湿痰败血瘀经络”,王清任《医林改错》列“痹症有瘀血说”专篇论述,并创制身痛逐瘀汤治痹证。气滞、寒湿、热邪、食积、痰浊及正气亏虚等致病因素,都可最终形成血瘀,导致脏腑组织间血脉不通,血行不畅,终致痹证发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