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是经方医学的基础

1、体质是经方医学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医学的根本特色。

2、体质的确定是用方的重要参照系,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的性质可能完全相反。一眼望出的体质,是强调将识体的经验高度凝练,并以十分通俗的表述方式让人明白,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当然,难度也很大。

3、体质的望诊,关键是特征,体型体貌的特征以及行为心理的特征。

4、经典中的一个症就是一种病或一种体质,如烦、痞、利、汗、渴等,如黄肿、但欲寐、口不渴,如身重、不得卧、少腹急结等。那种将方证相应理解为对症状用药的想法是不利于经方今用的。

5、麻黄体质的提法挺新鲜!确实,入冬以来麻黄证增多,或配葛根桂枝,或配石膏杏仁,或配山栀子、连翘,或配大黄厚朴,效果很好!前不久,网上有一西医为其幼儿咳喘急求中药方,我用麻黄、石膏、甘草与莱阳梨同煎,据说一剂而愈。据说美国、澳洲禁止使用麻黄,我不禁窃笑,笑其管理部门之无知;也为之叹息,叹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衰微!

6、半夏体质的病情易于反复,调理的原则一是靠修养,二是靠体育锻炼,三是服药。药方不能变化太大,只要酌情增减药量即可,可隔天服用,也可隔两天服用,还有有症状就服用,症状消失或减轻即可不服。你的感觉灵敏,一般口感会告诉你的。有病时药挺适口,而病好了就苦涩难以下咽了。

7、中医的证,就是用药用方的证据,而这个证据,不是症状,而是病名与体质。就病名来说,中医固有的病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吸收利用现代的诊断,这是没有异议的。

8、方证的识别需要更多客观性强的指征,眼睛与全身息息相关,与方证之间肯定有许多联系。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多观察,多记录,反复比较,一定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录元好问诗一首: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终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9、对方证的认识,很多人都误认为是方与症状的等式。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证,是证据,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证据。这个证据,有两部分构成,第一,是疾病,包括现代医学诊断的疾病,也包括古代中医认识的古病名,也包括尚未认识的一些症候群与综合征,甚至是一些症状。第二,是体质。其中有遗传特征,也有体质状态,但目前中医对体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望闻问切的层次。所以说,方证的认识,要高于对病用药和对症状用药的模式。

10、有是证,用是药!寒热夹杂证,就用寒热互用方。我临床遇寒热夹杂的胃病,四逆汤合三黄泻心汤是常用方;遇寒热夹杂的关节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黄连解毒汤是常用方。

11、对方证药证的观察,就是要有客观具体的指征;对经方的应用,就是需要切切实实的证据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