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开穴针法的秘密
子午流注开穴针法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溜荥、注输、行 经、人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逐日 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配方法。 子午流注选穴配方针法作为“因时制宜”的法则,注重和强调择时与选穴两个方 面。人在自然环境中,外界的温热寒凉与朝夕光热的强弱对人体的气血流注有 着不同的影响,而人体对其影响则相应地产生了“节奏反应”的生理现象,择时就 是依据气血流注的盛衰时间为主体,选穴则优选十二经疗效最佳的五输穴,二 者结合,就是子午流注选穴配方针法的中心内容。
子午流注的意义
子午是指时间而言,它是地支中的第一和第七数。子为夜半,午为日中,是阴 阳对立的两个名词,是古代人们用来记述年、月、日、时的符号。子为阳之 始,午为阴之始。如以一年为例,子是十一月,午为五月,冬至在十一月,夏 至在五月(农历);以气候言之,子时寒,午时热,再以一天言之。子为夜半 的23~1点,午为日中的11~13点,可见子午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意 义,说明了子午是阴阳转化的起点与界线。 流注二字,流指水流,注指注输,在这里是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做水流,以 井,荥、输(原)、经、合来作比喻,指出水之发出为井,渐成细流为荥,所 注为输,所行为经,然后汇合入于泽海,用来表示脉气的流注过程。 子午流注是将机体的气血循行,周流出入,比拟水流,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 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 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过时为 阖,定时开穴,以调和阴阳,纠正机体的偏盛偏衰来治疗疾病。可见子午流注 是在人与自然的理论指导下,逐渐演变所创立起来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一种针刺 取穴法。
子午流注的起源与发展
子午流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理论体系溯源于《内经》。如《素问·六微 旨大论》说:“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 气可与期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 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 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五日法也 ”。《灵枢·卫气行》说: “ 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灵枢·经别》说“ 人之合 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时……。 ”《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 人 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这是古代人们仰观天象,俯窥地理所体认出来 的。用子午十二地支来代表,划分一年四季寒暑和一天昼夜的不同,从而认识 到人体五脏与自然相适应,这就为子午流注按时分配脏腑的规律提供了条件。 由于宇宙、环境有规律的变化,而人体气血流注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所谓“各有 其时,更始更终,无有休止”,因而《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 凡刺之法,必候 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 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 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 ”。说明按时针灸是从日、月运行节律与人体气血运行盛 衰来立说的。由此可见古时在治疗时,重视日时寒暖和脉气盛衰,这就为子午 流注针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继《内经》之后,又有《难经》、《针灸甲乙经》、《子午流注针经》诸书, 均对井、荥、输(原)经、合流注有所论述。特别是《难经》六十四、六十五 难明确指出五输分属五行,对其意义等都作了分析说明,并对十天干的运用作 了概括性的阐述。晋·皇甫士安在他撰著的《针灸甲乙经》中又将心经五俞穴补 上,始成66个五俞穴,这为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宋金时代,由于干支学说盛行,对医学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研究子午流注的 医家,更是盛极一时,著述颇多。如南唐·何若愚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开 穴,以补生数写成数的河图、生成数,以及“五门十变”之说为基石,撰写了《子 午流注针经》三卷;窦汉卿提倡八法流注,按时治疗,著有《标幽赋》、《通 玄指要赋》,对气血流注,时穴开阖的重要性也都作了扼要的叙述。如他指出“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推于 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 ”这些都为子午流 注纳干法开穴奠定了基础。 明代针灸著述更多,诸家对流注针法的研究也很重视。其中李梴、徐凤、杨继 洲、高武等人,都对子午流注针法的运用和机理作了发挥性的闸述。
如高武所 论“ 十二经病井荥输经合补虚泻实 ”法,又为子午流注纳支法的取穴开创先例。 特别是徐凤著《针灸大全》记载了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十首,这给运用子 午流注针法的开穴提供了一个简明的方法,后世应用流注针法,均以此为依 据。 由于子午流注针法的取穴,较难于一般取穴法,加之后人缺乏研究,更因清代 轻视针灸,认为“针刺,艾条究非奉君之所宜”,针灸学术每况日下,流注针法无 人应用,致使这一古法频于失传。 解放后,在中医政策感召下,老一辈中医发奋图强,曾有四川吴棹仙、江苏承 淡安等先后发表有关著述,从而使流注针法得以继承下来。 子午流注针法,是由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以及肘膝以下的五 输穴联合组成的一种逐日按时开穴针法。所以要运用它,心须掌握这些内容, 这是推算本法的必要条件。现分述如下: 干指天干,支指地支,它是古代用来记述年、月、日、时的符号,所以它等于 1、2、3、4、5、6、7、8、9、10个数。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 天气 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这是运 用干支来计算年、月、日、时以便了解六气的变化。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起于甲,地支起于子,二者配合起来 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由于天干起于甲而终于癸,计有十数;地支起于子而终于亥,计有十二数,到 轮回第一个干支——甲子,需要天干轮六次,地支轮五次,即天干10×6=60, 地支12×5=60,这就是六十环周法。它是计算年、月、时干支的基础。 天干、地支原系代表年、月、日、时的符号,日时有单双,干支亦分阴阳;它 的分法是根据自然次序之数来决定的,也就是数的1、3、5、7、9、11奇数为 阳,2、4、6、8、10、12偶数为阴,同时在配合上又是阴与阳相配,阳与阳和 相合。
干支分配阴阳法:干、支的1、3、5、7、9、11奇数。代表着甲、丙、戊、 庚、壬五阳干,子、寅、辰、午、申、戌六阳支;2、4、6、8、10、12偶数, 代表着乙、丁、己、辛、癸五阴干、丑、卯、巳、未、酉、亥六阴支。运用子 午流注针法,就是在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所以要牢记 天干、地支的阴阳干支,以利推算。
干支分配五行法; 了解干支分配阴阳之后,又应了解干支配属五行、四季。五行是指金、木、 水、火、土,四季是指春、夏(长夏)、秋、冬。它们的分配是:甲、乙、 寅、卯属木为春;丙,丁、巳、午属火为夏;戊、己、辰、戌、丑、未属土为 长夏;庚、辛、申、酉属金为秋;壬、癸、子、亥属水为冬。一般宜牢记“东方 甲乙寅卯木,南方丙丁巳午火,西方庚辛申酉金,北方壬癸亥子水,辰戌丑未 旺四季,戊己中央皆属土”。
一天有二十四小时,古人用十二个地支时辰来代表。24:12,得出一个地支时 辰代表两个小时,它的分配是:夜间占四个时辰计八小时,黎明占两个时辰计 四小时,白昼占五个时辰计十小时,黄昏占一个时辰计二小时,一般宜牢记子 为夜半的23~1点,午为日中的11~13点,日出卯时为5~7点,日落酉时为17 ~19点,即可迅速推出。 上述时间,是以当地时间为准,因为各个地区相距有差异。1884年国际会议划 分时区的办法,规定每隔经度15°算一个时区。全球分24个时区,把通过英国伦 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那条经线定为0度经线,作为0度中央经线,从西经7.5度 至东经5.7度为中时区,向东划分十二个时区,向西划分十二时区。 地理经度和时间关系,因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360度)则每小时自转 360÷24=15度,每经度一度时刻差为60÷15=4分钟。作为地区时差计算基础。
时间与时辰的分配:
我国北京时间是全国统一的标准时,使全国人民能正常地进行生产、工作、学 习和生活,是非常必要的。但作为时空影响人体的自然变化,又应当以北京时 间为基础,按照时区加以运算。例如:北京约位于东经116度,哈尔滨是东经 126度,则两地时差为(126一116)×4=40分钟。成都位于东经104度,(116 一104)×4=48分钟。 5.年月日时干支的计算法: 子午流注针法的开穴,在于择时,因此首先要将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的 干支找出,然后再逐日按时开穴,这就需要掌握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 干支。特别是日、时干支更为重要。
(1)年干支的计算法: 推算年干支,只要掌握六十环周法,按其次序顺推即得。如1983年为癸亥年, 癸亥下一个干支是甲子,则知1984年为甲子年,余皆类推。 如果不知道当年的年干支,也不知道过去任何一年的干支,可采用: 当年年数减三,再从余数中除去干支60周转数,就是所求的年干支的代数。 如求1984(年)-3=1981,以1981÷60(干支周转数)=33,余1,按六十环周 顺推,一就是甲子,可见1984年为甲子年,这个计算法适用于公元4年以后的 任何一年。
(2)月干支的计算法: 推算一年中的每月月干支,以农历计算,每年的十一月都是“子月”,五月都是 “午月”,而一月都是“寅月”,这是永远不变的,至于把天干加上,使它成为干 支,则应从寅月开始,一般宜牢记下歌,即可迅速的推出,歌诀是:甲己之年 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之岁庚寅上,丁壬壬寅顺行流,若言戊癸何方 起,甲寅之上去寻求。按:歌诀的第一句是说,逢甲年、己年,它的一月月干 支都起于丙寅,丁卯即为二月的月干支,余皆类推。
(3)日干支的计算法: 推算出年、月干支之后,就要推算出日干支,推算日干支是比较繁琐的。因农 历的大小月和闰月不固定,所以,在月上起日就不容易了。而阳历则不同。它 除了每四年有一次闰二月外,每年的大小月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利用阳历计 算农历日干支,就方便得多。 此法是利用元旦干支的代数,用它作为基础,加上所求的日数,然后再按各月 或加或减,再除去干支的周转数,所余之数即为所求之日干支代数,这是平年 日干支的计算法。 逢闰年,因二月多一天,所以在用上法计算时,从三月份起,应在所求出的代 数上再加一,即为闰年所求日干支的代数,至于各月或加或减,宜牢记下面一 首歌。 一五双减一,二六加零六, 三减二加十,四减一加五, 七零九加二,八加一七走, 十上加二八,冬三腊三九, 闰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
(4)时干支的计算法: 计算出什么年、月、日干支之后,就要计算出什么时干支,才能完全掌年、 月、日、时的干支,同时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都从日干支、时干支上开穴,因 此这些计算法,必须熟记,才能运用自如。 至于日上起时,因一天起于夜半的子时,故计算时,亦从子时起,然后顺排下 去即知一天的时辰干支。它的计算,首先要牢记下面一首歌: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生戊子,丁壬庚子头, 戊癸起壬子,周而复始求。 所谓“甲己还生甲”,是指甲、己二日,一天夜半的子时都起于“甲子”,以下就是 乙丑、丙寅、丁卯……。因为由甲到戊是五天整六十个时辰,恰为一周,戊的 下边就己,也就是再周的开始, 所以仍是“甲子”,余皆类推。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阳腑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 阳干宜纳阳之俯,脏配阴干理自当。
子午流注针法的开穴,分有纳干法、纳支法两种。纳支法又称为广义的流注 法,它专以一天中的十二地支时辰为主,不问哪天何干,亦不问哪一个时辰是 属于何干,而以十二时辰配十二经来取穴,所以《针灸大成·手足阴阳流注论》 中引歧伯曰:“ 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 太阴、阳明……,其气常以平旦为纪 ”。这说明十二经的气血,从中焦开始, 上注于肺经,经过大肠,……终于肝经,再返回肺经,周而复始地自然通行 着。这个流行顺序以一天来说,是从寅时起,经过卯、辰、巳、午……止于丑 时,再周而复始。 气血按十二经的循行是永远不变的,而一天干地支的循行也是固定的。由于肺 朝百脉,为十二经通行的起点,地支的寅也是一天的开始,因此《针灸大成》 载有下记一首歌;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7.地支与脏腑经络的配合: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