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索水不欲咽,辨寒盛格阳

大热、大汗、大渴,这些症状在中医中被称为阳明经实热证的典型脉症。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这些典型的脉症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实际上,许多疾病的症状表现各异,需要医生在辨证上下足功夫,才能准确地辨别出疾病的本质。

阳明经实热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其典型表现包括高热、大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表明体内阳明经气亢盛,热邪内盛,需要采取清热泻火的方法进行治疗。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由于个体差异和病情的复杂性,阳明经实热证的表现并不总是如此典型。因此,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细致的望、闻、问、切四诊,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才能准确地辨证施治。

在徐国祯先生的病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阳虚外显假热的病例。徐先生伤寒六七日,身体发热,眼睛赤红,显然是热象。然而,当水送到他面前时,他却放置不饮,异常烦躁,打开门窗,辗转反侧,甚至要求入井。一医认为这是热邪旺盛的表现,于是急用承气汤进行攻下。然而,我通过诊脉发现徐先生的脉象洪大无伦,重按有力,这是真寒假热的典型脉象。我告诉医者,这是用人参、附子、干姜治疗的证候,而不是用下法治疗的证候。医者质疑说,徐先生身热目赤,躁急如此,再用人参、附子、干姜治疗,恐怕会加重病情。我解释说,徐先生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用姜附投之可以回阳散寒,如果用大黄芒硝这样的苦寒药,恐怕会重劫其阳。而且通过观察徐先生得水不欲咽的情况,已经可以看出他的病情。此时天气燠热,必有大雨,如果此时徐先生一身大汗,那就无法挽救了。而且如果认为大热为阳证,那么下之必成结胸,更可虑也。只有用姜附这样的温阳散寒药,才能补中有发,并可以散邪退热,一举两得。我在此久坐,如有差误,任由惩罚。于是以附子、干姜,人参,甘草,药成冷服。服后寒战,戛齿有声,以重绵和头敷之,缩手不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这个病例的解决过程十分惊险刺激,但是我凭借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准确的判断,成功地治疗了徐先生。这不仅证明了中医药的神奇疗效,也证明了医生的专业素质和临床经验在处理复杂病例中的重要性。

凭着患者身热目赤,不断索水,脉象洪大无伦且重按有力,前一位医生辨认为阳明腑实证,于是“急以承气与服”。而后来的一位医生在观察到同样的热象的同时,凭着患者索水到前,却又复置不饮的异常表现,辨认为患者内有其寒。同时,患者异常烦躁,身卧地上,辗转不快,要求入井,预示着大汗的险情即将来临。这位医生预见到使用承气汤必然会导致结胸之弊,因此坚决以姜附散邪退热。

这位后医最可贵之处在于他为解除患者的疾病,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这表明高尚的医德与高明的医术是密不可分的。他不仅具备精湛的医术,能够准确判断病情,而且更有一颗对患者负责到底的医者仁心。这种精神不仅在医学界具有极高的价值,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启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