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归原中药配伍法

引火归原是一种独特的用药方法,主要用于治疗阴虚阳浮之证。在此,“火”并非指正常的生理之火,而是指浮阳或浮火,有时也被称为戴阳或格阳。而“原”则主要指向肾,因为肾是人体元阴元阳的根本所在。

阴虚阳浮之证的表现多样,其中最显著的是面部出现游移不定的浮红,颜色犹如醉酒后的潮红。这种红热时隐时现,来去迅速。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耳鸣,或口舌生疮。但舌质却呈现淡白色,与正常的红润相比显得异常苍白(张景岳称之为无根虚火之证)。此外,患者可能出现咽喉疼痛,但咽喉的颜色并不发红,而是呈现淡紫色(张景岳称之为格阳喉痹)。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还可能出现喘促、烦躁、吐血或衄血等症状。同时,由于下焦阴虚,患者会感到腰膝酸软,双足发凉。触摸其脉搏,会发现六脉微弱,这是与一般阴虚症状的主要区别点,也是运用引火归原方法的重点所在。

治疗此证,需运用“引火归原”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使用肉桂或附子等药性向上、向外的药物,引导上浮的虚火回归到其原本的肾中。同时,还需配伍熟地、山药、萸肉、五味子、女贞子等药物,以补肾养阴。通过补阴来留恋阳气,使阳气得以收藏而不致飞越。常用的方剂有都气丸和镇阴煎等。



除了内服药物,外用方法也是引火归原治疗的重要一环。例如,可以使用盐附子捣烂或青盐敷贴足心,通过刺激涌泉穴来引导虚火下行。

口舌糜烂、格阳喉痹等症状,常常出现在一些严重的疾病中。针对这些症状,中医有时会采用噙咽的方法,使用肉桂或蜜渍附子等中药材来缓解。比如,对于“戴阳”、“格阳”等证候,《伤寒论》中就使用了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等方剂来治疗。这些方剂中,也蕴含着“引火归原”的思路。

当人体出现少阴病的症状,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以及身反不恶寒、面色赤等症状时,这往往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导致的。这种内寒外热的证候,实质上是真寒假热。此时,治疗需要回阳通脉,与“引火归原”的用药相比,其引火之味是相同的,都着重使用附子。但配伍的药物有所不同,前者配以补阴,后者配以补阳。不过,补阳的目的也是为了挽回散越于外的浮阳,使之外归原处。

综上所述,无论是补肾、补元阴元阳的根本大法,还是治疗口舌糜烂、格阳喉痹等症状的具体方法,其核心思想都是一致的,即调理阴阳,使之达到平衡状态。通过合理运用各种药物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