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独特的治疗方法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然而,余有一惑,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若遇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

经脉之动,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之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若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此大气皆出,故命曰泻。此为治邪在经之法也。

黄帝恭敬地问道:“我听说关于九针的九篇论述,您先生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其意。”

黄帝谦虚地继续说:“在经典中言及气的盛衰,左右偏移的情况。如何以上调下、以左调右,以及如何判断有余或不足,并在荣输穴处进行补泻,这些知识我已经明了。”

黄帝的发言,不仅是对之前学到的内容的复习,更是对《针经》精要的领悟和掌握。这里的“经”,被许多后世的医家认为是《针经》,也就是《灵枢经》。而现在我们讨论的《素问》,说明黄帝已经完全理解了《灵枢》和《素问》的精髓。这一段话,无疑证明了黄帝对于针灸学的深厚造诣。

他在这里详细阐述,其实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黄帝所说的《针经》中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往往需要不断地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老师的讲解。黄帝所言的气之盛衰、左右偏盛,即气有旺盛与衰弱之分,身体的左右也分为阴阳,同样有盛有衰、有偏盛,这被称为左右倾移。这实际上是指气的左右的灌注。

我们之前学过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古人认知,实际上就是气血循环的意思。黄帝所言“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输,余知之矣”,是指病在上取之于下,病在下取之于上,病在左取之于右,病在右取之于左。有余不足,在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当中,就是用五输穴当中的特定穴来指代身体,所有的穴位,也就是说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身体的腧穴当中进行补泻,进行调整。

他在这里再次强调这些内容的重要性,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黄帝的《针经》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涉及到气血循环,还涉及到穴位的治疗作用。通过黄帝的讲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运用腧穴来调整身体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详细探讨了五输穴与木火土金水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身体左右平衡的针刺法则。我们分享了前病后取、后病前取的取穴原则,即身体前面不舒服时,在后背取穴;后背不适时,在前侧取穴。对于脚和腿的不适,我们则在躯干部和上肢取穴。例如,腹针疗法在肚子上扎针,能有效地治疗一些腿关节疼痛的疾病。对于一些脱肛、腹泻的问题,艾灸百会穴也能取得良好效果。这些都是古人积累的经验,体现了取上调下的原则。

当头部出现问题,如头晕时,我们会在脚上取穴。例如,针刺太冲穴可以缓解头晕;长期失眠时,针刺太溪穴也能起到作用。这些都是以下调上的方法,我以前也和大家分享过一些相关的例子。实际上,《灵枢经》中大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些主题展开的,这表明黄帝已经深入理解并掌握了这些道理。

在此场景中,黄帝正在向岐伯阐述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理解。这种表达方式既是对自己学习的总结,也是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理解程度。黄帝的这一行为表明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掌握,以及对岐伯的尊重和交流的愿望。这种交流和学习的态度对于保持健康和良好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