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胃扩张症兼幽门狭窄
一位44岁的男子,平日身体健康,但有一个不良嗜好,那就是嗜酒和暴饮暴食。尽管他因为胃部问题曾经戒过酒,但这次又因为过量食用甜食而引发了不适。他从昨日黄昏开始感到心下不快,有烧心的感觉,到了傍晚更是有了呕吐的欲望。他的呃逆频繁,而且带有臭味。
经过内科医生诊断,他被确定为患有胃扩张症和幽门狭窄症。他的体型中等,但看起来消瘦而虚弱,面色发青,仿佛被烟熏过一般。他的脉象平稳,舌苔白腻。除了上述症状,他还主诉口中不爽,呕吐后口渴。
在我的诊疗过程中,反复听到他发出带有臭味的嗳气声。腹部检查显示,他的心下部至脐旁有一坚硬而紧张的块状物,犹如横放的团扇,按之如石硬;幽门部位有明显的抵抗感;胃部蠕动略微膨隆,而且不时听到肠鸣声。他的大便每天一次,小便正常。
问针对这位患者的病情,开出了半夏泻心汤加茯苓的处方。服药10天后,他的主要症状已经消失大半。1个月后,他甚至可以从事轻体力工作。尽管本证看似与生姜泻心汤证相似,但实际上以半夏泻心汤加茯苓治疗更为有效。
本案在选择用药时,我考虑到了患者的具体症状,认为使用半夏泻心汤并不如生姜泻心汤更为合适。患者频繁的呃逆并带有臭味,这一症状与生姜泻心汤证中的“干噫食臭”颇为相似。而“干噫”实际上是指嗳气,虽然呃逆与之略有不同,但两者均属于气机的上逆现象。
此外,患者心下部至脐旁有一坚硬而紧张的块状物,犹如横放的团扇。这一症状类似于生姜泻心汤证中的“心下痞硬”,虽然描述为“按之如石硬”,但患者并没有压痛感,因此可以排除结胸证的可能性。结合患者不时出现的肠鸣,这些症状基本上符合生姜泻心汤的方证要求。
对于患者胃部扩张并充满潴留液的情况,我认为这便是生姜泻心汤条文中所述的“胁下有水气”。生姜具有散饮的作用,因此对于胃扩张的症状,使用生姜泻心汤更为适宜。
至于为何在本案中加入茯苓,这来源于《皇汉医学》中对半夏泻心汤加茯苓的用法。茯苓具有逐心下水饮的功效,这一点在茯苓泽泻汤、茯苓饮、茯苓甘草汤等多个处方中均有应用。考虑到患者胃部扩张并伴有胃液潴留,可视为心下水饮的表现,故而加用了茯苓。
此外,患者出现的“烧心”症状,这是胃酸反流侵袭食管的表现,提示有栀子豉汤证的存在。然而,这一证候是派生的,并非主要矛盾所在。治疗时仍应以解决心下痞硬为主。
对于胃扩张症的诊断,还需要与旋覆代赭汤证、茯苓泽泻汤证、茯苓饮证、大半夏汤证等多个方证进行鉴别。例如,本案中患者出现“呕吐后口渴”的症状,这需要排除茯苓泽泻汤证的可能性。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准确判断方证,以确保治疗效果。
这个医案,我们要特别注意鉴别,因为我们需要用到三泻心汤。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姜泻心汤。它其实是由半夏泻心汤减去了干姜的用量,并加入了生姜组成的。在这个方子中,黄连和黄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有效地清热燥湿。而半夏和干姜的搭配,则可以使脾胃的气机得以升降,同时也制约了黄连和黄芩的寒凉之性,防止它们过度阻碍气机。人参和大枣则是用来调补脾胃之气的,使脾胃的功能得以恢复。而重用生姜则是为了和脾胃、散水气。甘草则能补中益气,并调和诸药。
三泻心汤都是治疗心下痞的方剂,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调理脾胃的升降失常和寒热错杂的症状,如心下痞满、呕利等。虽然三方的药物组成相似,但治疗重点却有所不同。半夏泻心汤主要针对心下痞兼呕的症状;生姜泻心汤则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为主要表现,这主要是由于水热互结以及食滞所导致的;而甘草泻心汤则以痞利俱甚、谷气不化、客气上逆、干呕心烦不得安为主症,这主要是因为脾胃虚弱较甚,寒热错杂于中,导致水谷不化。
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对于半夏泻心汤证,我们重在降逆止呕,因此以半夏为君药;对于生姜泻心汤证,我们则需要消食导滞,因此以生姜为君药;而对于甘草泻心汤证,由于脾胃虚弱较甚,我们则重用炙甘草来补脾和胃。
在《伤寒论》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又曰:“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这些都是我们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