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思维中的演绎法

演绎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特殊的、个别的、现象的事物的思维 过程和推理方法。这种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通常是用三段论式进行的。 它包括①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或一般性假设,②小前提,是关于所研 究的特殊场合或个别事实的判断,小前提应与大前提有关;③结论,是从一 般的已知的原理推出的对于特殊场合或个别事实作出的新判断。 

演绎法用于中医辨证思维中,是指医生运用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形成关于 某一病证的辨证原则或病证的模拟模式。然后,以此为大前提,以病人的临 证表现为小前提,进行逻辑推理。如果病人的临证表现与大前提相仿,即可 推导出该病人的辨证结论。如表寒证的临证见证有发热,恶寒,无汗,头 痛,身痛,鼻塞,咳嗽,脉浮紧,苔薄白。以上这个证候就可以做为演绎推 理的大前提,然后,再根据病人的证情与之进行逻辑推理,即可得出辨证的 结论。当然,这种演绎思维不只是简单的对号入座。 一般认为,演绎法用的三段论式,只有大前提、小前提是正确的,而且是按 照正常的逻辑规律进行推理的,结论才是可靠的。但是大前提、小前提是通 过归纳法形成的,由于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上人们的认识能力又受到 来自主、客观方面多种因素的限制,这样就无法保证大、小前提的正确性。 因此,演绎方法亦有其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在中医辨证中,归纳小前提时, 务必力求精确,以保证辨证结论的正确。 正常的逻辑基本规律就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它概括地 表现了逻辑思维的一般特性,即思维的确定性。思维的确定性表现为概念、 判断自身的同一,这就是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表现为判断间的前后一贯、 不自相矛盾,这就是矛盾律;思维的确定性表现为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维之 间必有一真,这就是排中律;思维的确定性表现为论证过程中理由与推断之 间的逻辑联系,这就是充足理由律。 

演绎推理方法应用于中医学的历史十分悠久,《内经》中就有演绎推理的实 际运用的例证。在《内经》中,将阴阳作为大前提,大量利用三段论式,构 筑理论体系。如关于人体各方面的阴阳属性和阴阳关系的论述,在一定程度 上,正是以阴阳概念为大前提,以人体的实际情况为小前提,借助于三段论 式演绎出来的。阴阳的基本属性为:凡是动的、升的、浮的、上的、外的、 热的等等属阳;凡是静的、降的、沉的、下的、内的、寒的等等属阴。而病 证凡是热证、实证、表证属阳;凡是寒证、虚证、里证属阴。《内经》中还 将五行概念作为进行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它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五行结 构,凡是具有五行结构的事物,都按照五行规律运转。人体五脏分属五行, 所以五脏也按照五行的法则运动变化。因此可以依照五行法则,推断五脏病的变化发展趋势。如大前提为:凡木太过必引起土不及;小前提为:肝属木 而太过;结论是:肝木太过必引起脾土不及。

《内经》中除了阴阳五行演绎 推理外,还有在其它问题上的使用例证。 中医学应用演绎推理思维方法,首先从多个方面对病证的所有症状,进行归 纳,形成各种形式的大前提。这些大前提的形成,是历代医家汲取前人的医 学理论和经验,并与自家的临证经验,在临证实践中,反复锤炼而成。 

(一)归纳提炼证候,形成演绎大前提: 证候是将临证中所发现的各种症状,按照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等不同性质,根据客观规律加以分析归纳,概括岀病证的证候,并以此作为 大前提,供演绎推理思维方法使用。证候概括的方式,有脉症结合、汤方、 分类等。 

1.脉症结合的证候:脉症结合概括证候的方法,称为平脉辨证法。这个方 法,始于《内经》,成熟于《伤寒论》,是《伤寒论》辨证的一种主要方 法。 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 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此三条经文,即可以成为太阳病及太阳中风、太 阳伤寒的基本概念,又可作为辨识太阳病的演绎大前提。 

俞长荣治程姓寡妇X,五十余岁。患外感两日,发热,恶寒,头痛,遍身骨 节酸疼,无汗,微喘,脉浮数。与麻黄汤一剂。此案病人的症脉同于太阳伤 寒的大前提,故用麻黄汤一剂而愈。 脉症结合概括证候是从脏腑、六淫、八纲等诸方面进行的。如心血虚脉证为 心悸,怔忡,失寐,多梦,胸闷,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 淡白,舌淡不荣,脉细。如胃气虚寒脉症为面色淡白,形体瘦削,畏寒怯 冷,肢末欠温,胃脘痛,得食、得温、得按则减,嗳气或呕吐,泛酸或泛吐 清水,舌质淡胖,苔薄白,脉弦细而缓。如凉燥脉症为发热,恶寒,无汗, 头痛,鼻塞,咳嗽,唇燥,口渴,咽干,皮肤干燥,苔薄白而干,脉浮。脉症结合概括证候的方法,是临证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方法,其适应范围很 广,无论内伤、外感疾病,均可应用。 

2.汤方适用的典型证候:以适宜应用某一方剂的典型证候为演绎推理的大前 提。临证中将这一典型证候称为某某汤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个症状,即 称某某汤证的主症,其他症状为兼证及变证。以此为标准,分析临床病证, 探察其病机及治疗法则的方法,临证上称为汤方辨证法。无论外感、内伤病 证都可应用。它体现了理法方药的密切结合。 如小青龙汤证,主要脉症为恶寒,发热,无汗,头项痛,干呕,咳喘,脉浮 而弦紧,其他兼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又如《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条至第17条就是承气汤的汤方辨证,包括承气 汤证的主症、极为丰富的变证与承气汤的加减法。 以上汤方典型证候均可作为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其中每一汤方所辖内容简繁 不一,繁杂者多为此病证证情复杂,变化丛生所设。

3.分类概括证候:分类槪括证候是提炼演绎思维大前提的主要方法之一。分 类概括证候主要依据病证的病机、病因、病位、病变层次、病证阶段的不同 情分为若干类型。此法广泛应用于中医内伤杂病辨证之中。 如《素问•疟论》将疟疾分为寒疟、温疟、瘅疟三个类型。《千金要方》把 淋证分为气淋、石淋、膏淋、劳淋、热淋五个类型。《景岳全书》把呃逆分 为五个类型。因此,使用分类概括证候方法由来已久。 如水气凌心证,主症有心悸喘满,眩晕,肢体浮肿;其他兼症可见胸脘痞 滞、渴不欲饮、或咳嗽痰多,或小便不利,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缓。 分类概括证候,最早多应用单一的中医理论为依据,这样往往难以体现复杂 的证情,故有一定的局限性。后世医家为了使分类概括时证候更加精确,更 利于临证运用,他们综合了多种中医理论为依据。水气凌心证就体现了病 因、病位两种因素。

4.随病证变化概括证候:依据病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阶段和时间上的 症状变异,概括证候,并以此作为演绎推理的根据。治病当分初、中、末。 在辨证方法称为时相辨证法。 六经辨证就是根据外感病初、中、末的情况,概括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 病、太阴病、厥阴病、少阴病六大类。温病中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亦是如此。 《六因条辨》中将风温病分为五个证候:风温初起,面赤口燥,身热神迷, 鼻鼾多寐,不语不食,此风热上蒙。风温一二日后,神反清,语反出,舌黄 口渴,烦热脉洪,此温邪内蒸。风温咽痛,神昏烦躁,目赤舌绛,丹疹,脉 促模糊,此风热内闭。风温舌黄尖绛,神昏烦躁,目赤齿枯,此气血燔蒸。 风温舌绛干焦,神清脉数,而热不肯解,此热劫胃阴。 

如肺痈一证,根据其证病变演变情分为初起、成痈、溃脓、恢复四个阶段。 初期证见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粘痰,痰量由少渐多,胸痛,咳时尤甚, 呼吸不利,口干臭燥,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成痈期证见身热转甚, 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出浊 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苔黄腻,脉滑数。溃脓期证见 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苔黄腻,质红,脉滑数 或数实。恢复期证见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渐少,或见胸胁隐痛、气 短、自汗、盗汗、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质白,苔黄, 脉细或细数无力。 依据病证变化概括证候,主要突出了病证自身发展变化的纵向证候变异特 点。 

5.以诊疗反馈情况概括证候:以诊疗反馈情况概括证候,是指以病证经过治 疗后所发生的变化为依据概括证候,并以此作为演绎推理的大前提。 如“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大下后,六 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 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以上三条《伤寒论》条 文即是根据病证治后,症状的变化和重新组合,概括证候,为诊治提供了依 据。 诊疗反馈情况由于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证情较为复杂。汤药治疗失误多 属主要因素,而饮食调养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如“虚弱之人,胃气原不充 运,或兼素有积聚,一经风寒外束,疫邪内发,胃中早已痞满,不饥不食, 若再饮食强进,则必中宫填塞,变为承气、陷胸、泻心等汤,及白散、槟榔 丸诸症。”因此,凡病未愈,忽添内外杂证,或旧疾复发,皆不善调养所 致。 中医学应用于辨证思维中的大前提,是以证候为主要形式出现的。而证候的 概括是经历代古今医家反复验证而成的。除了掌握这些大前提外,用病人临 证表现为小前提,进行演绎推理,仍存在着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二)演绎推理的临证应用: 演绎推理思维方法应用于临证中,其程序为掌握证候大前提,其次掌握病人 具体临证表现,最后依据演绎推理的逻辑规律和规则进行思维。 众所周知,临证中病人症状与做为大前提的证候完全吻合的病证只居十之一 二,而不尽吻合的病证则居十之八九。对于这十之八九的不尽吻合的病证如 何运用演绎推理思维方法呢? 

1.抓住主证进行演绎推理:病证的各种症状与病证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 非为等距离的。那些与病证本质呈直接联系的、可以揭示病证本质的症状, 称为“主证”。而把其他症状称“客证”或“次证”。 如柴胡桂枝汤证:证见寒热往来,或发热微恶寒,汗多,肢体烦疼,胸胁苦 满,微呕,不能食,口苦,苔薄,脉阳浮而阴弦。此证为少阳病而兼太阳 病。袁桂氏案所记王善余次子,年十六岁,陡患腹疼呕吐,恶寒发热,痛甚 则出汗,舌苔薄腻,脉缓滑。与柴胡桂枝汤,去人参,加蔻仁,木香,一剂 痛呕俱止,寒热亦退,接服一剂痊愈。此案病人症状与柴胡桂枝汤证之症状 基本相同,仅脉舌相异,故判断为柴胡桂枝汤证。而脉舌征象则提示病人有 湿,故去人参而加蔻仁、木香,行气止痛、止呕。

抓主证还可以从主证的特征上加以把握。如外感咳嗽,有偏于寒的“风寒咳 嗽”,偏于热的“风热咳嗽”。二者初起症状相似,在辨别时主要看痰浊的性 状,痰白而稀,咯吐痰利属风寒咳嗽;痰浓色黄,不易咯吐属风热咳嗽。以 上痰色、性状都具体的提示了病证的本质。因此,从特征上去把握主证,对 于辨识主证是有益的。由于主证具有说明病证本质的功能。所以,大前提与 小前提中的主证相同,就可推出结论。 由于人体疾病是一个处于不断运动中的病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临证 症状产生了,另一些可能消失了。因此,抓主证应审视病证变化,随证判断 主证。病证的传变有两类:一类为一定之传变,其传变有一定传变规律;一 类为无定之传变,此传变的规律性不明显。但病证若有传变必有征象可鉴。 只要细心观察必有症状可依。

2.运用周延进行演绎推理:所谓辨证的周延性,就是要求临证表象与所辨证 的病证在医学具体概念上全部外延。 临证中常常遇到病人的症状多种多样,复杂而不典型的证情,一时难于辨 明。这时就可以使用周延性,全面对病证加以分辨。中医学在辨证中,已将 做为演绎推理的大前提——证候加以详细分解,使其适用性更强,以便于对 病证的辨识更加细微。 如《医醇賸义》中论述下痢云:“风入肠胃,故为飨泄,内犯于肝;寒气中 人,腹痛下利,内犯于肾;暑湿郁蒸,腹痛下利,兼有赤白,内犯于脾;燥 气中人,口渴心烦,下利白滞,内犯于肺;火邪炽盛,渴饮不止,下利脓 血,频数不休,内犯于心。此外感六淫,与五脏相应者也。至内伤之症,伤 于肝者,胁痛,腹痛,作哕,下利;伤于肾者,腹痛,腰痛,身冷,下利; 伤于脾者,胸懑,身重,哕恶,食少,下利;伤于肺者,口燥,咽干,微 咳,下利;伤于心者,烦躁,渴饮,下利不体。此内伤之所致也。”此书从 外感、内伤两类,并将六淫和五脏联系起来,概括下痢的证候。其内容所 及,较目前仅按湿热、疫毒、噤口、寒湿、休息、虚寒分型范围更加广泛。 

又如《医宗必读》对大便不通的辨识,则认为有胃实、胃虚、热秘、冷秘、 风秘、气秘之分。胃实而秘者,善饮食,小便赤。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 小便清利。热秘者,面赤身热,六脉数实,肠胃胀闷,时欲得冷,或口舌生 疮。冷秘者,面白或黑,六脉沉迟,小便清白,喜热恶冷。气秘者,气不升 降,谷气不行,其人多噫。风秘者,风搏肺藏,传于大肠。而《赤水玄珠》 书还载有食伤太阴,肠满,食不化,腹响响然不能大便者;治注夏,大便涩 滞的血虚有火等证候。因此,通过阅读前人医籍可以学到前人辨证的经验, 开拓眼界,扩大辨证思维的思路,全面系统地进行演绎推理,以便得出符合 病人病证实际的判断。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