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的临床化裁
温胆汤,始载于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篇中:“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为安神方剂。
后世增入茯苓并扩大其主治范围,如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景岳全书》均主治“气郁生涎”,开始转成治痰之方。至清《成方便读》主治“胆虚痰扰”,正式成为治疗痰浊的主方。
温胆汤历代医家常用,主要化裁者有4首:
宋《济生方》加胆星、菖蒲、党参,名“涤痰汤”,增强益气祛痰、化浊开窍之力,善治痰迷心窍证;
明《证治准绳》加枣仁、熟地、人参、五味子,名“十味温胆汤”,增大补气养血宁神之力,善治心虚胆怯气血不足,痰浊内生证;
清《六因条辩》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加大清热之力,专治痰热内扰证;
清《通俗伤寒论》加青蒿、黄芩、碧玉散,名“蒿芩清胆汤”,增加清胆利湿、和胃降逆之力,专治湿温、呕逆证。
温胆汤,“苔腻”一锤定音
“温胆汤”治痰浊化热证常能获效。要掌握六个主证:苔腻、脉滑、头重、胸满、口粘、纳呆。
其中尤以苔腻为要,可以“一锤定音”,所谓“但见苔腻一证便是,其余不必悉具,这是痰浊,就要想到用温胆汤。
应用时还宜加减:
竹茹10克清热祛痰为主药。
云苓10克、陈皮10克健脾祛痰,截断“生痰之源”为辅药。
枳壳10克理气行滞,利于痰浊排除,为佐使药。温胆汤仅用此4味为基础药。
方中半夏虽可化湿祛痰,但因其燥性不利于痰浊化热;生姜虽能祛痰,但因其辛温也不利于痰浊化热;炙草味甘,大枣滋腻,均不利痰浊之祛,故此4味均删除不用。
加石菖蒲、郁金:方中痰浊最易闭窍,为利于祛痰,应伍透窍豁痰的石菖蒲,畅行气血的郁金,对祛痰浊非常有利,又透又行,这样痰浊就祛除了。
温胆汤16则加味法:
1.热痰粘稠-葶苈子、黄芩、鱼腥草、胆星、天竺黄、竹沥水。
2.寒痰稀沫-白芥子、桂枝、干姜、细辛、法夏。
3.顽痰不化-生龙骨、生牡蛎、海蛤壳、海藻、莱菔子。
4.癫痫-海参肠、白矾、灵磁石、钩藤、荆芥、野菊花、珍珠母。
5.精神分裂症-制军、青礞石、草决明、桃仁、生栀子。
6.神衰失眠-炒枣仁、夜交藤、黄连、肉桂、合欢皮、知母、川芎。
7.眩晕耳鸣-泽泻、炒白术、蝉衣、阿胶珠、白菊花、天麻。
8.原发性高血压-钩藤、莱菔子、泽泻、海藻、夏枯草、生石决明。
9.冠心病-全瓜蒌、薤白、丹参、葛根、苏木、红花。
10.胃肠证-木香、砂仁、公英、连翘、焦三仙、生内金。
11.功能性发热-青蒿、银柴胡、生芪、桑白皮、车前草。
12.更年期综合征-蛇床子、泽兰、川断、桂枝、白芍、牡蛎。
13.尿毒症-白花蛇舌草、王不留行、益母草、丹参、仙鹤草、生薏苡仁、泽兰。
14.妇女病-鸡血藤、香附、伸筋草、丹参、川楝子、益母草、当归。
15.良性肿瘤-夏枯草、生牡蛎、山慈菇、丹参、莱菔子、生山楂。
16.癌症-白花蛇舌草、公英、野菊花、仙鹤草、生苡仁、丹参、三七粉。
以上就是温胆汤的16个加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