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别具一格的天魂汤与地魄汤

《黄帝内经》说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告诉人们,人体必须经常保持阴阳的相互平衡,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使精神充沛,身体健康。所以人的一生,如何去不断平衡阴阳关系,追求”阴平阳秘”的境界,是中医人一个永恒的话题。阴阳是一对孪生兄弟,亦可说是一对共轭关系。按照现代中医理论诠释,阴阳既有实证,亦有虚证;但纵观人的一生,35岁之前实证比较多,35岁之后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就比较多了。

阴阳虚实一般分为:阴盛阳虚,阳虚阴盛,阳亢阴虚,阴虚阳亢,阴阳两虚,阴阳离诀这几种,”亢”、”盛”亦是”实”的意思;有时”虚”亦可用”衰”来表示。但是却没有”阴阳两实”或”阴阳两盛”之说。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用夫妻关系来比喻阴阳虚实关系,可能更有助于理解。假设小两口门当户对,学历工作都持平,两人互相尊重,生活和谐幸福,这就是”阴平阳秘”,亦就是阴阳相互制约,互根互用,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

如果妻子努力进取,有一天成了500强企业高管,而丈夫不思进取,仍是个普通工薪阶层,这种”阴平阳秘”关系就被打破了。时间一长,女方觉得男方能力水平低,为家庭贡献小,便开始对丈夫颐指气使,丈夫亦因此自惭形愧,这就相当于”阴盛阳虚”。

假设小两口仍是普通工薪阶层,一天丈夫突然中风,留下后遗症,不能再正常工作。生活的重担便落在妻子身上,时间一长妻子脾气就上来了,丈夫只得唯唯诺诺,这就相当于”阳虚阴盛”。状态与”阴盛阳虚”相似,但原因不同,一个是因为妻子变强,一个是因为丈夫变弱。”阳盛阴虚”与”阴虚阳盛”亦是同样道理,只不过男女互换了位置。

“阴阳两虚”就相当于小两口双双失业,因为学历低,年龄有超过了35岁,找一份好的工作很难。于是两人都没了脾气,眼看坐吃山空,小两口相互挖苦讽刺,互相指责,甚至大打出手。结果就是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导致”阴阳两虚”,最后两败俱伤,以离婚收场,这就相当于”阴阳诀离”。

所以,小两口不打架就是阴平阳秘,打架了的结果就必然是,或者一胜一负(一实一虚)或者两败俱伤(阴阳两虚),但无论怎样,都不会两人都获胜,还相互都没有损伤。以上亦仅仅举例,便于理解。实际临证中往往涉及病机病因,寒热表里,气血津液等概念,情况要复杂得多。

一般说,中医界对阳虚补阳,阴虚补阴,应当没有异议。对于心肾阳衰证,治以回阳救逆的四逆辈,应当亦无异议。但是对于阴虚证,尤其是肾阴虚证,自宋元已降,医家多用六味地黄辈以治。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太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方中六味配伍,形成三补三泻的架构,对小儿的阴虚盗汗、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等症,很有效果。

但亦应注意到,钱乙的六味地黄是针对小儿纯阳之体所设,因为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阴虚证比较多见。可是自宋元已降,阴虚证医家就用六味地黄辈,甚至现代中医已经将六味地黄奉为治疗阴虚证之圭臬,特别是针对一些中老年患者,一见阴虚立马就上六味地黄丸。

阴虚证以怕热为主要表现,常常脉象洪、数,舌质红,伴随心烦口干、口舌生疮、日晡潮热、两颧宁红、惊悸喘息、眼花耳鸣,严重的会出现咳血、衄血甚至吐血等症为主要表现。怎样解决阴虚问题?只要使用阴性的药味就可以,这是个大原则。

讲中医很难离开臧象与阴阳五行,而阴阳五行是个动态系统。与阴虚相对应的,就是热盛、火盛。我们都知道,“火性炎上、水性润下”,就是说温热的东西往上蹿,寒湿的东西往下沉。在人的五脏中,肺脏居于最上方,称为华盖;而肾脏居于最下方,称为封藏之本,亦就是肾为水火之脏,肾火藏于肾水之中。既然火性炎上,那么,最容易被火伤到的就是肺;水性润下,那么,最容易被寒湿伤到的就是肾。那么解决阴虚问题就应该从肺入手,而不是从肾入手。就好比天气很热,解决的办法,应该首选从天上降雨,而不该是河里涨水。同理,解决阳虚问题就应该从肾入手,“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黄元御在他的《四圣心源》中,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明白:“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者,性也,是以木生而火长。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阴体而抱阳魂,旺则血生而神化。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之左旋而变化者也。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

六味地黄汤组成: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首先阴虚证在临床上极少兼见脾湿症状,用茯苓、泽泻泻湿实属不当,丹皮清相火而不能清君火,大剂量生地有碍脾胃,临床应用黄氏地魄汤其疗效反倒比六味要好。

《四圣心源》阴虚一节,有地魄汤一方,专为阴虚证所设:甘草二钱,半夏三钱,麦冬三钱,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元参三钱,牡蛎三钱。
《四圣心源》阳虚一节,又有天魂汤一方专为阳虚证所设: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人参三钱,附子三钱。

黄元御的这两道方子,一个治阴虚,一个治阳虚。同是治虚,治法之中,却有不同。大凡治阳虚,多用“补”法,虚则补之,顺理成章。先来看看天魂汤方义: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原。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而阴虚治法,黄元御在这里并没用“补”,而是用了“伐”阳之法,地魄汤方义: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兼以理血;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元参清金益水,配伍芍药,清热养阴兼以凉血;牡蛎育阴潜阳;半夏一则降逆止咳,二则平抑诸阴味药之偏;甘草温肺止咳调和药性。黄师用阴“伐”阳之盛,而后乃得以保阴。故黄师治阴虚,非用滋阴之品补之,如生地、熟地、龟板、阿胶、枸杞、黄精之辈,若补阴,则中气滋败,后学当细思之。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