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中医思维解读
黄元御对于中医基本理论的阐释,可谓是字字珠玑,精义入神。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浩瀚的宇宙中,寒是太阳与水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存在形式独特而神秘。寒,天之阴气,象征着冬季的来临和万物的蛰伏。在地球上,寒则转化为液态的水,汇聚成江河湖海,滋润着大地。而在人体中,寒则与膀胱息息相关,它是人体内负责储存和排泄尿液的重要器官。
太阳作为寒的来源,与水气相互依存,共同演绎着大自然的神奇。太阳以其炽热的能量和光芒,驱散寒冷和阴霾,给大地带来生机与活力。而水气则在太阳的作用下升华为云雾,孕育出雨露和霜雪,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太阳与水气的互动,形成了自然界中复杂而有序的气候变化。
人体中的太阳与水气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太阳膀胱作为储存尿液的器官,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当膀胱受到寒邪侵袭时,容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膀胱痉挛和尿潴留。因此,保持膀胱的正常功能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膀胱与手太阳小肠相互关联。手太阳小肠作为火脏,具有温煦作用,能够助长人体的阳气。而足太阳膀胱作为水脏,以寒水统之,主宰着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火与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人体内部复杂的气化过程。离中之阴是水之根,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在这个过程中,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为水,热从寒化。这种相互转化和制约的关系维持着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水性本寒,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然而,少阳三焦之火却能随太阳之热下行,使得水不再寒冷。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癸水而非壬水在起作用。
首先,我们要明白水有蛰藏的本性,这意味着火秘于内,水敛于外,这样才是一个正常的人体状态。具体来说,癸水属于少阴肾水,而壬水则是太阳膀胱之水。当三焦相火下降时,肾水便温热上升;而膀胱壬水清凉时,便能排出体外。
在《灵枢/本输》中曾提到:“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窿,虚则遗尿”,这里面“实者,热也;虚者,寒也”。也就是说,当三焦相火充实时,下焦就会变得温暖,但如果过热,就会导致尿液闭塞;反之,如果三焦相火虚弱,下焦就会变冷,容易出现遗尿的情况。
木火主内在生长,自内而外,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温暖的气息,使得里气保持常温。它们如同温暖的母亲,孕育着万物的生长,使生命在温馨的怀抱中茁壮成长。与之相反,金水则主外在收藏,自外而内,不断地收敛和凝聚,使得表气保持常清。它们如同清冷的父亲,守护着万物的成长,使生命在清净的环境中得到涵养。
血生于木火,汲取了木的生发和火的温煦,因此血气温暖而富有生机。它在体内涌动,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我们的身体,使生命力得以充分展现。而气化于金水,汲取了金的收敛和水的润泽,因此气机清朗而具有涵养之力。它在体外流动,如同微风拂面,使我们的身体得到调整和平衡。
实际上,任何有生命的事物都具备内温而外寒的特点。非温无以生长发育,非寒无以聚敛其生命之精气元神。这不仅仅适用于生物体,也适用于任何具有生命力的物体。即使是微小的果实,其皮凉而核温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规律。
人之经脉,犹如天地之阴阳,各有其位,各有其时。厥阴位居体内最深处,如同春之气息在内中孕育而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紧随厥阴之后的是少阴,它如同夏之气息,在内中滋长,繁茂而热烈。再往外部推移,则是阳明,它如同秋之气息,在外界收敛,沉稳而富饶。而太阳则位于最外层,它如同冬之气息,在外界隐藏,守护着内在的生机。
阳气的内藏与外泄,亦如四季之轮转。阳藏则外清内温,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煦而充满生机。而阳泄则内寒外热,如同夏日里的烈阳,炽热而令人难以抵挡。此时,外界的寒水化为热火,内在的温泉变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犹如冰火两重天,生命在其中失去了根基,最终走向了死亡。
这便是胚胎中生命形成的过程,从内至外,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而生命的奥秘和魅力也正隐藏在这些微妙的细节之中。
在中医理论中,癸水和壬水是两个重要的概念。癸水性温而壬水性寒,这是正常的气化规律。如果癸水变得寒凉,而壬水变得温热,那就意味着生病了。癸水如果生病,必然会变得寒凉,而壬水如果生病,则会出现过多的热象。
这是因为丁火能够化生癸水,所以少阴之脏最容易发生寒病。而壬水则能够化生丙火,所以太阳之腑最容易发生热病。因此,对于寒病,只需要责之癸水而不必责之壬水;对于热病,则只需要责之壬水而不必责之癸水。
正常情况下,肾水应当保持温润,膀胱应当保持寒凉,这是正常的水液气化规律。如果肾气虚弱、寒凉,或者膀胱热涩、淋沥,那就说明生病了。这个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由此可见,黄氏对于中医基本理论的阐述确实是非常深入的。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理论被强行去“玄学”化而实行科学化的情势之下,如果只是根据教材的格式化叙述来学习中医,并不能真正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但是,如果认真阅读黄氏著作的这一部分,就必然能够比较快地接触、认识传统中医理论的方法论,而这一步是扎实的掌握临床技能的重要条件之一。
黄元御的崇尚贵阳贱阴观点,虽然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不得不说,这也是他作为一个智者的失误之处。黄元御的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个人的不幸经历。在他三十岁时,由于庸医误诊,使用寒凉药物导致他失去了一只眼睛。从此以后,黄元御便将自己的个人遭遇作为用药的依据,得出了崇尚阳、抑制阴的结论。
然而,除了个人遭遇的影响,黄元御对于临床用药的偏见还与他的性格和著述习惯有关。黄元御自视甚高,急于著书立说,对于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从三十岁开始学医,仅仅在三年多的时间内便完成了《素灵微蕴》的撰写。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没有积累足够的临床经验,甚至可能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的临床实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彭子益评价黄元御缺乏临证经验。
此外,黄元御的学术观点也受到了他个人用药习惯的影响。他长期偏爱使用温热药物,主张扶阳养生。然而,这种习惯可能也是导致他早逝的原因之一。尽管黄元御的生命历程因病早逝令人惋惜,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他的学术观点并非完全正确。因此,我们在学习黄元御的著作时,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彭子益的建议“法其是处,戒其偏处”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正确方向。我们不应该因为黄元御的错误观点而完全摒弃其著作的精华部分,也不应该盲目追随他的错误观点而陷入更深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