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以脉象求病因

诊脉,这一古老而神秘的中医诊断方法,其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记录脉象。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将脉象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全面深入地探究病患的病因和病情。在此,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详细解析这一过程。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诊脉是审证求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脉证合参,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病因、病机,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丙辰年八月,里中一女人,年三十二。忽而仆倒无知,口流涎沫,胸仰,目 睛上窜,厥冷,手足抽掣,症状如痫如痉。救醒后一、二时,又复如是。醒 时自云:适才死去,见某人某人,某人则恨我何事,某人则骂我何语。盖将死之人也。未几又复如是。如是者五日,每一昼夜发五、六次,饮食不 进,亦不能卧倒。初延医视之,议定是痰,用利痰之药不效。

第二天,又请来一位医生。这位医生说,这是风邪所致,于是开了一些祛风的中药,如天麻、僵蚕、钩藤、秦艽、防风等。然而,服用了几天后,病情并没有好转。

又过了几天,家里人又请来了一位医生。这位医生说,这是火邪所致,于是开了一些清热泻火的中药,如黄芩、黄连、花粉、山栀、贝母等。然而,服用了几天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了。

到了第四天,家里人又请来了一位医生。这位医生说,这是因为血虚所致,血虚不能滋养筋脉,所以筋脉会抽动。于是开了一些养血的中药。这位医生说的很有道理,家里人都认为这是最正确的诊断。然而,服用了养血药两天后,病情还是没有好转。

这时,家里人和邻居们都开始怀疑是不是有什么不祥之物作祟,认为这些药物根本无法治愈。他们开始担心,这个病是不是永远都好不了了。

自第六日起,邀我前往就诊。我仔细诊视了他的六脉,发现竟是平和之象,与无病之人的脉象无异。脉象不滑不浮不洪数,亦不涩滞,显然并非痰、火或血虚之症。我深感疑惑,细细探究之下,唯觉右关脉稍显沉滞,按之有力。我思量片刻,心生一念,这莫非是伤食之症?

于是,我询问病起之初,他是否曾食冷物。旁人答道:发病的前一天,他曾食一冷粽。我再问及他当日所食何物,旁人又答:下午时分,他食用了冷的北瓜索面。我听后心中有数,说道:原来如此,此乃食厥之症。

于是,我用厚朴、枳壳、枳实、陈皮、半夏、木香、砂仁、草果和煨姜为他制备了一剂药。他服用后,胸前之气渐顺,当日病情未再复发。夜晚他能安卧,次日晨起,他发觉胸前高起一块,触之甚痛。我道:此乃食积之象。

于是,我再以先前之药为他制备了一剂。次日早晨,高起之处已平缓,疼痛亦减轻了六七分。我再以先前之药加倍炮姜,加大黄钱半,使他微微腹泻一二行。之后,他胸腹之间顿觉舒适,各种症状都消失了。

由此可见,治病需得病情。欲得病情,必须审脉。此症虽能惊人,但若审得病情,不过消导药一剂即可立见疗效,再剂则可迅速痊愈。如此轻快之事,若非从脉象上审辨,恐怕会猜测是痰、风、火或血虚之症,甚至猜测百十件也猜不到食滞之上。每每见到医者诊断时手指一搭便起,若是真的能审脉无误,真可谓神乎其技了。我对此事却不敢轻易相信。

在中医诊断中,详细了解病史和精通脉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忽略了病史,对脉理一知半解,仅凭主观臆断,就很容易出现误诊。吴氏深谙此道,他不仅根据脉象判断病情,还结合病史进行深入分析,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在处理一个具体病例时,吴氏首先进行了诊脉。他发现右关脉稍显沉滞,按之有力,这与常理相悖。于是他开始思考这一反常现象背后的原因。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判断,吴氏进行了第二轮诊脉,这次他更加仔细地探索脉象的变化。

在仔细分析后,吴氏认为右关脉的沉滞有力可能是由于食伤脾胃引起的。为了证实这一推测,他决定再次问诊,重点询问患者在发病前是否食用过冷食物。当得知患者连续食用冷物时,吴氏心中有了明确的答案。

有了正确的辨证,施治就有了正确的前提。吴氏针对食伤脾胃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在中医诊断中,脉理的重要性以及医生对于细节的关注和严谨的态度。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