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大将:吴茱萸医用大全
吴茱萸为芸香料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秋季采收,除去枝梗,干贮存备用,经甘草水浸泡后名淡吴茱萸。
中医认为,吴茱萸性味辛、苦、热,入肝、脾、胃经,有疏肝下气、降逆止呕、温中止痛、散寒燥湿之功,临床多用于内服。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其外治亦显示了较好疗效,介绍如下,供选用。
一、传染科
1、痄腮:吴茱萸15克,冰片少许,共捣匀加蛋清少许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一日一换,连续3~4天即可肿消痛止。吴茱萸20克,肉桂2克,或吴茱萸10克,大黄、胡黄连、胆南星各5克,研末醋调敷双足心亦可。
2、乙脑:吴茱萸、附片各9克,明矾6克,面粉30克,共研细末,米醋为糊,分贴双足心涌泉穴,每4一6小时换药1次,适用于乙脑身热头痛而下肢厌冷者。
3、流脑:吴茱萸15克,研为细末,兑酒少许调糊外敷双手足心,包扎固定,约敷1—2小时,适用于流脑高热、头痛、呕吐者。
4、痢疾:吴茱萸18克、或加附片5克,研为细末,米醋调匀外敷双足心涌泉穴,2小时后取下,适用于菌痢高热、肢冷、纳差者。吴茱萸60克,巴豆30克,黄腊10克,丁香3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肚脐及双足心,1日1换,至全愈为止,适用于噤口痢疾口噤不能食、食则呕吐、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脐腹疼痛、脉沉者。
5、白喉:吴茱萸9克,制附片12克,共研细末,白酒调糊外敷双足心,适用于寒证白喉。
6、水痘:吴茱萸适量,研末热醋调糊外敷双足心,适用于狂热痘毒麻木致死。
7、瘟疫:吴茱萸适量,研末,米醋调为糊状,敷足心,24小时后取下,即消。如未愈,续敷24小时,适用于大头瘟,头面肿大咽喉闭塞。
二、内科
1、感冒:吴茱萸、明矾各3克,共研细末,蛋清调为稀物状外敷双足心、双手心,每6~8小时换药1次,连续2、3天。
2、中暑:吴茱萸、地龙各适量,研为细末,加面粉适量,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纱布包扎,每日1换,适用于中暑头痛头晕、恶热心烦、面红气粗、口燥渴饮、汗多等。
3、咳嗽:吴茱萸、芥子各18克,雄黄6克,白凤仙花全草1株,前3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烂,用白酒共调匀为饼状,敷贴于涌泉穴、肺俞穴、膻中穴,外以纱布包扎固定,一般2小时后症状即可减轻,适用于寒咳。吴茱萸5克,大蒜1头,共捣烂,蛋清适量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2~3次,双足交替进行,连续2~3天,适用于热咳。
4、喘证:吴茱萸、麻黄、生半夏、芥子、明矾各适量研末,以3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状,每取蚕豆大一团置伤湿止痛膏中心,外贴双足心,1日1换,连续15天。
5、呕吐:吴茱萸5克,生姜3片,共捣匀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及肚脐,固定,适用于寒性呕吐,一般敷药1–4小时即可止呕。吴茱萸5克,绿豆10克,如法外敷,适用于热性呕吐。
6、呃逆:吴茱萸、苍耳子各20克,肉桂5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每取10克,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用药3天即愈。
7、泄泻:吴茱萸10克,芥子20克,共研细末备用,每取3克,米醋调糊,按男左女右敷贴于涌泉穴,1日1换,4次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虚寒泄泻,可取吴茱萸10克,丁香、肉桂各5克,共研细末,用温水调糊外敷脐孔,每10小时换药1次,连续5天。顽固性泄泻或五更泻,可取吴茱萸10克,硫黄5克,共研细末,陈醋调糊,外敷脐孔,每晚1次,连续1周。
8、结肠炎:吴茱萸2克,硫黄1克,冰片少许,共为细末,陈醋调匀敷脐中,外以麝香追风膏固定,每晚1次,连续1—3周。
9、腹痛:吴茱萸、白胡椒各等份,研末,酒调敷脐,再以热水袋温熨半小时,每日换药1次,或以吴茱萸75克,白酒适量拌匀,分成数包,蒸20分钟左右,乘热以药包熨脐下、足心,冷则更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或以疼痛缓解为度。适用于寒凝诸痛、腹痛。
10、胃痛: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每日换药1次,连敷数日,适用于心口疼痛、手不可近。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加米醋、凡士林少许调膏,外敷中脘、肚脐,隔日1换,10天为1疗程。
11、头痛:吴茱萸适量,研末醋调外敷双足心,1日1换,7天为1疗程,适用于肝阳头痛;加生姜同敷,适用于阴虚头痛,症见下午或夜间痛剧者。
12、眩晕:吴茱萸适量,研末,米醋或凡士林调帝外敷双涌泉穴,每晚1次,连续10~15次,适用于眩晕耳鸣、烦燥多梦、面颊潮红者。
13、高血压:吴茱萸粉5克,置脐孔,外以胶布固定,3日换药1次,15天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或吴茱萸降压膏(成药)1贴,外贴涌泉穴。
14、失眠:吴茱萸、肉桂各等份,研末备用,每取10克,酒调炒热,敷双足心,每晚1次。
15、癫痫:吴茱萸粉少计,置肚脐及双足心,外用止喘膏固定,每数日或一周更换1次,连续敷贴至症状基本消失后一周至7个月左右。
16、高热:吴茱萸7克,白芥子3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手足心,适用于高热惊厥。
17、痹证:吴茱萸、生姜、大蒜各适量,共捣烂,烧酒炒热,外敷患处,每日1次。
18、昏迷:吴茱萸75克,捣烂,酒拌分作2份,蒸热熨双足心及肚脐,候气透手足为度。适用于伤寒症不能分阴阳、目定口呆、不省人事、身热、大小便不通而无汗者。
三、皮外科
1、湿疹:吴茱萸10克,海蛸、硫黄各5克,共研细末,每取适量,外敷患处,或取吴茱萸25克,蛇床子20克,苦参10克,雄黄、枯矾各5克,水煎外洗,每剂煎洗3次,每日2次,连续5天,适用于各种湿疹。
2、神经性皮炎:吴茱萸5克,硫黄10克,共研细末,加凡士林适量调匀外敷患处,1日1换。
3、脓疱疮:吴茱萸、地龙各等份,研为细末,每取20~30克,蛋清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晚1次,连续3-7次。
4、斜疝:先将病块回纳至腹股管皮下环,取吴茱萸粉适量醋调敷环口周围,环口上压直径2厘米左右纪念币1枚,绷带固定,隔日换药1次,至疝块不复出现。
5、麻痹性肠梗阻:吴茱萸10克,研为细末,淡盐水调成糊状,摊于2层纱布上,四边折起,长宽约5厘米,敷于脐部,胶布固定,12小时更换1次,一般敷药l~2小时生效,起效最快40分钟,最慢2小时。
四、妇科
l、痛经:吴茱萸5份,细辛1份;桂枝2份,共研细末,调匀装瓶备用。先取单层纱布约1.5平方厘米放脐孔中,取药末2克,加食盐适量混匀置纱布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晚入睡前用手指按摩5-10分钟,2-3天换药1次,15天为1疗程,休息3~5天再行下一疗程,连续3~5个疗程。亦适用于阳萎。
2、胎动不安:吴茱萸适量,研末,酒调为糊状,外敷双足心,胎安即洗去。
3、妊娠子悬: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置纱布中外敷涌泉穴,固定,每日1换,连续5天。
4、妊娠中毒症:吴茱萸3克,研末,加大蒜1头同捣匀外敷双足心涌泉穴,连敷4小时后,血压下降,浮肿渐消,继而恢复正常。
5、胞衣不下:吴茱萸9克,雄黄3克,天麻仁14粒,共捣匀和醋拌糊。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胞衣下即去药。
6、脏躁:吴茱萸12克,龙胆草20克,硫黄6克,朱砂0.6克,明矾3克,共研细末,加小蓟根汁10克,凡士林适量拌匀,外敷于期门穴和双足心涌泉穴,一日一换,连续3–5天。
7、崩漏:吴茱萸、杜仲、蛇床子、五味子、秦皮各50克,丁香、木香各25克,共研细末每取25克,用生绢袋盛,以水3大碗煎数沸,趁热熏洗下部,早晚各1次。适用于下焦虚冷、脐腹疼痛、带下五色、月水崩漏、淋沥不断。
8、妇科杂症:吴茱萸15克,研为细末,用好醋加热后调成膏状,涂于足心,用布扎好,过一夜,足心如觉发热即愈。若未愈,可连续数次,无不愈矣,适用于孕妇口鼻咽喉唇舌诸病。取吴茱萸30克,官桂、麦面粉各10克,共研细末,米醋调匀,外敷双足心,每晚1次。如1次未愈,可连敷数剂,喉痛便除,适用于妊娠后咽喉肿痛。
五、儿科
1、感冒;吴茱萸、明矾各6各,共研细末,蛋清调糊外敷双足心,每6—8小时换药1次,连续2—3天。
2、发热:吴茱萸适量,研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6小时换药1次,连续3次,一般用药2—4小时即可退热。吴茱萸、山栀各20克,研末醋调外敷亦可。
3、咳喘:吴茱萸10克,研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外用棉花包扎、时后除去。吴茱萸、胆南星、白芥子、桃仁、巴豆各适量,研末醋调为糊,每取12克;外敷涌泉穴,1日1换,连续2~3天。
4、夜啼:吴茱萸30克,五倍子、面粉各15克,朱砂6克,共研细末,水调为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及肚脐,1日l换,每晚1次。
5、惊风:吴茱萸2克,芥子l克,或吴茱萸10克,生附子5克,面粉30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4~6小时换药1次,连续1~2天。
6、呕吐:吴茱萸5克,大黄3克,胆星2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1日1换,连续3~4天。吴茱萸、绿豆,或吴茱萸、生姜各等份研末,醋调外敷亦可。
7、泄泻:吴茱萸2克,丁香、硫黄各1克,共研细末,加米醋、开水各半调糊外敷脐孔,包扎固定,日1换。或取吴茱萸5克研末醋调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日1换,连续3~5天。
8、食滞:吴茱萸30克,胆星10克,共研细末混匀备用,每取15克,米醋调糊,按男左女右外敷涌泉穴,12小时换药1次,连续3—4次。或可加益智仁10克同调。吴茱萸3克,研末,加姜汗适量调糊外敷脐中,日1换,连续1月。
9、蛲虫病:吴茱萸粉30克,于每晚清洗肛门后,香油调涂肛周,每晚1次,连续一周。
10、盗汗:吴茱萸、五倍子各等份,研末醋调外敷肚脐及双足心,每晚1次,连续5~7天。
六、五官科
1、麦粒肿:吴茱萸20克,黄连5克,研末醋调,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晚1次,4天后红肿消失,1周后硬结消退。
2、乳蛾:吴茱萸7份,黄连3份,共研细末,每取适量,香油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晚1次,3次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3、急性结膜炎:吴茱萸、附子各等份,研末醋调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4~6小时换药1次,连续2、3天。
4、口疮:吴茱萸6克、山甲3克,共研细末,蛋清调糊外敷双足心,日1换,连续3~5天。吴茱萸、地龙,或吴茱萸、肉桂,或吴茱萸、黄柏,大黄各等份研末醋调外敷亦可。此方亦适用于鹅口疮、口腔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
5、牙痈:吴茱萸、白芷各等份,水煎含漱,日数次;或取吴茱萸、火麻仁各等份,研末,米醋调糊,涂足心,左痈涂右,右痈涂左,立效。
6、慢性咽炎:吴茱萸粉3克,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胶布固定,12小时换药1次,连续5~7天。此法亦适用于溃疡性咽炎。
7、鼻衄:吴茱萸50克,捣碎,炒热,醋调为糊,外敷双足心,每日1换,连续3~5天。
8、齿衄:吴茱萸20克,肉桂2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外以青菜叶包扎,固定,每晚1次,连续3—5次。
9、耳痈:吴茱萸、大黄、鸟头各适量,共研细末,贴足心,引热下行即止。
10、唇疾:吴茱萸6克,地龙10克,共研细末,加飞面少许,热醋调敷双足心,固定,4~6小时换药1次,以愈为度。适用于口唇一时翻起、肿起如菌、症极危急者。
七、男科
1、副睾肿大:吴茱萸300克,炒研细末,每取30克,加蜂蜜;黄酒各半调糊,外敷中极及双涌泉,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5次为1疗程,隔3~5天行下一疗程,连续20~30天。
2、阴囊湿疹:吴茱萸适量,水煎取汁熏洗患处,每日3~5次;吴茱萸30克,海蛸20克,雄黄6克,共研细末备用,渗出液多者用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葱麻油调敷,每日3次,包扎,连续3~5天。
3、阳萎:吴茱萸、白胡椒各等份研末,唾液调糊,外敷肚脐,每晚1次,连续10天。
4、早泄:吴茱萸、五倍子等份为末,米醋调糊,外敷脐孔,每晚1次,7日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
5、前列腺炎:吴茱萸60克,研末,酒醋各半调糊,外敷于中极、会阴二穴,胶布固定,1日1换,10天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6、阴缩:吴茱萸、生姜、葱白、铁皮各适量,酒蒸,布包,温熨足心、脐下及双肾区、会阴部,冷则更换,至阳回为度。亦适用于男女房事后,感寒受凉腹痛者。
《本草纲目》云:“吴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温中散寒燥湿解郁之功而已”,故临床应用其外治各科疾病,疗效甚佳。但皮肤过敏者慎用,使用后皮肤过敏时应停用,或外涂抗过敏类药物,待皮肤正常后续用。
1 脾胃病
久泻:徐有全等[1]用吴茱萸2g,硫黄1g,冰片少许,共研细末,陈醋调匀,敷神阙穴,外以中药麝香膏封贴,每晚1次,忌食冷物,7天为1个疗程。治疗34例慢性腹泻患者,结果痊愈28例,好转5例,无效1例,多数患者用药2~3个疗程病情好转或痊愈。他们还用吴茱萸1g,硫黄0.5g,丁香0.1g,共研细末,陈醋、白开水各半调匀,敷神阙穴,外以胶布固定封严,并用六一散水煎频饮,治疗小儿重度腹泻47例,结果痊愈40例,好转7例(脐周围被胶布刺激感染,未坚持用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虚寒性胃痛:管淑兰[2]以吴茱萸研末加醋、凡士林少许,调成软膏,敷于中脘、神阙穴,隔日更换1次,10天为1疗程。取50例对照观察。两组内服药完全相同,治疗组另加外用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疗程明显比对照组缩短。
麻痹性肠梗阻:农远计[3]用吴茱萸10g研末,淡盐水调成糊状,摊于2层纱布上,将四边折起,长宽约5cm,敷于神阙穴,胶布固定,12小时更换1次。一般敷药1~2小时生效,起效最快40分钟,最慢2小时。治疗18例患者,全部有效。
阑尾炎切除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申殿栋等[4]用吴茱萸、肉桂各等份研末,用凡士林调制成桂萸膏,涂纱布,稍烘热后敷神阙穴,24小时换药1次。治疗72例,出现矢气时间为16~40小时;而不敷药对照组为22~72小时,表明该方法能促进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2 高血压病
李贯彻[5]以吴茱萸细末5g,置神阙穴,用胶布固定,3日更换1次,治疗高血压病,并以口服罗布麻片治疗作对照。治疗组总有效率89.8%,血压平均下降4.1/1.5kPa;对照组总有效率88.9%,血压平均下降4/1.5kPa,血压下降幅度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情况,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2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31.91%,对照组复发率69.57%,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王志顺[6]用生吴茱萸60g,研粗末,用米醋、鸡蛋清调糊,每晚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另加内服方:大黄10g,黄芩15g,川牛膝30g,青木香10g。治疗10例,另设单纯服药组10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平均3.3天收缩压由24.0kPa以上降至18.0kPa以下,舒张压由14.0kPa以上降至12.0kPa以下;对照组平均6天降至治疗组水平。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男科病
阳痿、早泄:傅健[7]治阳痿用吴茱萸、白胡椒等份为末,取适量,用唾液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神阙穴,晨起去除;治早泄则用吴茱萸、五倍子等份为细末,醋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神阙穴,晨起去除。
慢性前列腺炎:范新发[8]用吴茱萸60g,研末,酒醋各半调制成糊状,外敷于中极、会阴2穴,胶布固定,每日1次。年老体弱无明显热象者,用吴茱萸15~20g,加水100ml,约煎40分钟成60ml,分2次服;体质强壮或有热象者用吴茱萸10~12g,竹叶8g,每日1剂。加水100ml,煎成90ml,分3次服。连用10天为1疗程,一般1个疗程可见效。治疗4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痊愈29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
4 头面病
痄腮:谢海洲[9]用吴茱萸5~10g捣成粉,以鸡蛋清调匀,贴敷涌泉穴,二三日即见消散。
小儿口舌生疮:金经国[10]用吴茱萸10g配以清半夏10g共研细末过筛,用鸡蛋清调成糊状外敷涌泉穴,男左女右,纱布绷带包扎,睡前外敷,次日取下。治口舌生疮患儿125例,1次治愈34例,2次治愈91例。
儿科咽炎、多发性麦粒肿:葛湄菲[11]用醋将吴茱萸粉调成糊状,敷双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晚贴晨取,治疗小儿咽炎、多发性麦粒肿效果较好。
5 皮肤病
带状疱疹溃烂:沈文[12]用吴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研末,撒患处,有渗出液即撒,不拘次数。1日后溃破处渐趋干燥,3天内结痂,且皮疹消退后的神经痛比用它法消失要早。
阴囊湿疹:金经国[10]用吴茱萸30g,乌贼骨20g,雄黄6g,共为细末过筛。阴囊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调敷,上药后用纱布轻轻包扎,每日3次,治疗期间禁食鱼腥、辛辣食物,效果良好。谢海洲[9]单用吴茱萸30g煎汤洗治阴囊湿疹,效果也好,一般5次可愈。
综上所述,贴敷吴茱萸外治多种疾病,方法简便,完全可靠,无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临床应予重视与应用,同时应注意内治和外敷并举,全身与局部兼顾,使之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