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具有良好疗效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的独特系统。经络辨证在临床疾病治疗中有重要作用,一是根据经络循行与疾病发生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选穴配方治疗疾病,二是熟练运用经络病候进行选穴配方。通过以下医案分析,希望大家对于经络辨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黄某,男,32岁,工人,哈尔滨市人。2019年6月26日初诊。
主诉:右侧臀部、大腿后侧及小腿外侧疼痛半月余。
现病史:患者两周前久坐后感觉右腿麻木,起身活动后症状稍缓,并未在意,次日晨起出现右侧臀部、大腿后侧及小腿外侧疼痛,伴活动受限,立即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坐骨神经痛,并给予对症治疗(具体治疗不详),效果欠佳,遂寻求针灸治疗。
查体:右腿略屈曲,直腿抬高试验(+),膝腱、跟腱反射减弱,无病理反射。环跳穴、阳陵泉穴、丘墟穴压痛(+),第4、5腰椎棘突与椎旁压痛明显,Lasegue(+)。肌力、肌张力正常。
刻下症:扶持来诊室,表情痛苦,腰臀部间歇性疼痛,疼痛向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放射,疼痛遇劳加重,卧则减轻,腿膝无力。精神欠佳,睡眠差,饮食正常,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辅助检查:自备腰部CT报告显示:腰4~5椎间盘膨出,余无著变。
既往史:无。
诊断:西医诊断:坐骨神经痛。
中医诊断:痹病。
经络辨证:足少阳胆经病候、足太阳膀胱经病候。
治则:经络辨证,循经取穴。
选穴配方:足运感区(左侧)、攒竹穴透睛明穴(右侧)、瞳子髎穴透太阳穴(右侧)、风池穴(右侧)、侠溪穴(右侧)、昆仑穴(右侧)、绝骨穴(右侧)、阳陵泉穴(右侧)、承山穴(右侧)、殷门穴(右侧)、环跳穴(右侧)。
操作手法:左侧足运感区应用“经颅针刺刺激手疗法”,每分钟捻转200次以上,连续捻转3~5分钟,每隔15分钟捻转1次,连续捻转3次,留针1小时左右,余穴得气后施以泻法。
关于体穴针刺顺序,先针刺远端穴位,再针刺近端穴位,即先针刺侠溪穴和昆仑穴,得气后施以泻法,令患者活动下肢,做疼痛对抗动作(即运动针法),这样可以看出针刺的即刻效果。
疗效:针完足运感区(左侧)、攒竹穴透睛明穴(右侧)、瞳子髎透太阳穴(右侧)、风池穴(右侧),行针10分钟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可自行站立、行走、做前俯动作,自述已好80%又选取上述体穴,起针后活动基本自如。1次治愈。
评价:痊愈。
本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辨证方法多以八纲辨证为主。风寒湿三邪侵入经络,致气血痰滞,经络堵塞而发生本病。采用经络辨证,根据疼痛的部位与经络循行路线进行选穴与配方,疗效显著,尤其是即刻效果十分明显。
足少阳胆经“……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盼上,入小趾次趾之间”,髀厌同髀枢(髋关节),外辅骨前(腓骨小头前阳陵泉穴),所以臀、大腿外侧(髀外侧)膝外侧(膝阳关穴)、阳陵泉穴、绝骨穴与丘墟穴均由足少阳胆经所支配。
足太阳经循行“……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胸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这里的臀、大腿后面、踹(小腿后面即腓肠肌)外踝下至小趾均由足太阳膀胱经支配。
因为疼痛的部位分布于臀、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外踝与足小趾,根据经络循行主要累及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按“病在下者高取之”的原则,选足太阳经的攒竹穴透睛明穴、瞳子髎穴透太阳穴、风池穴,配合左侧足运感区。
阳盛极而下,阳脉瘀阻过盛必然引其经气下行,气行血则行,血行脉自通,通则不痛。足运感区应用“经颅针刺刺激疗法”,其产生的刺激信号可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抑制痛觉信号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