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权衡用药法则


此图展示的用药法,不过略示邪正虚实的补泻法、治病的规矩准绳而已。至于邪正虚实的辨别,虽可以参考脉的有力、无力,但是正虚易于辨认,而邪则难于分别,因为邪的种类不一样。且此图之用药法,仅据其热邪而论,尚有阴寒积滞等证,亦见有力之脉者,诚恐误会,故再续陈一二,藉冀一隅之三反也。
惟热邪脉必滑数且实,寒证脉必弦紧或迟缓:若左浮弦且紧者,宜用麻黄汤类;右浮弦且紧者,葛根汤类。迟缓或沉紧之脉见于左者,用大顺散类。见于右者,四逆汤类。
又有积滞之脉,必沉牢且实:见于左者,用伏梁丸、肥气丸等类;见于右者,息贲丸、痞气丸等类。
更有痰饮水气之脉,必系沉弦:见于左者,用五苓散类;见于右者,控涎丹类。
再有沉涩有力之脉:见于左,属瘀血,用抵当汤类;见于右,属气滞,木香顺气汤类。
以上简单说了下,至于审病酌宜,惟在医者神会而变通之,未可拘于一定也。更有时症,应汗应利而误下,应下而误汗及利,亦属大逆,不得不再说一下。
如左部所见之邪脉,浮弦或浮紧宜发表,沉弦宜利小便,中候弦宜和解。此即邪在水道之间,只有汗之、利之可去,决非下之而可去之者。以小肠、膀胱,皆在左手候之。汗之者,即其邪驱从膀胱之边门而出也;利之者,即驱其从膀胱之大门而出也。是以仲景治伤寒,脉浮缓用桂枝汤汗之,浮紧用麻黄汤汗之;脉沉弦系邪入于膀胱之腑,用五苓散利之;邪在半表半里之间,用小柴胡汤和解之,概可见矣。
凡热邪传入于胃腑,右关脉现沉实且滑者,为可下之症。此乃邪在谷道之中,惟有下之可去,亦非利小便而可去之者。以胃与大肠之脉,在右手候之,下之必由胃与大肠而出也。
其右脉沉则不可利,那么为什么右脉浮亦可发表?
因为肺主皮毛,脾胃主肌肉,邪在皮毛肌肉间,以借其毛孔而祛出之,因毛孔附于皮毛肌肉间,驱之亦易也。故右部脉见浮实则可发表,惟见沉滑且实者,可下而不可利,利之反竭其津。
亦犹左部脉见沉弦且实,可利而决不可下,下之反损其胃。以上所述,是我数十年经验而得,且竟历历不爽,特此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