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入药为何注重“成双成对”?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其味咸、性平,归肺、肾经,有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的功效。早在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所撰《雷公炮炙论》中就有蛤蚧入药的相关记载。蛤蚧在千余年的用药历史中形成了入药三习俗——入药成对、贵在其尾、炮制去眼。

入药成对

自古以来,蛤蚧成对入药备受推崇。如《增订伪药条辨》云:“入药肆须雌雄两用最灵。”《雷公炮炙论》还有“男服雌,女服雄”的记载。因此,人们常用线或皮筋将成对的雌雄蛤蚧缠绕在一起入药。

为什么古人要将雌雄蛤蚧成对入药呢?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记载:“雌雄相呼屡日乃交,两两相抱,捕者擘之,虽死不开,房术用之甚效。”其中就有两种考虑:一是“以情补情”,蛤蚧形影相随,夫妻恩爱,如胶似漆,故可借盛情补得情盛;二是“以能补能”,拥有频繁交配能力的蛤蚧可以补充性功能低下人士之不足,使蛤蚧成为“房中要药”。

贵在其尾

中医认为,上好的蛤蚧必须是尾与身等长或是尾长于身,断尾的蛤蚧将被列为等外品,有些地方甚至仅以尾入药,可见蛤蚧贵在其尾。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言蛤蚧“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清代《本草新编》也说蛤蚧“至神功用,全在于尾,尾损则无用也”。

为什么古人如此看重其尾?这主要是因为蛤蚧有尾断再生的特性。蛤蚧遇到敌害时,可自断其尾,借以迷惑对方,乘机逃脱。而蛤蚧断尾后还能再生新尾,新尾断后,仍能继续再生。现代研究表明,蛤蚧尾中锌与铁含量均高于其体部,特别是锌含量。机体缺锌时精子的生成及运动性能均会降低,可见锌是补肾壮阳的物质基础之一。所以,蛤蚧贵在其尾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近代名医施今墨便擅用蛤蚧尾治疗气喘诸病,收效良好。在《中医临床家施今墨》一书中就有用蛤蚧尾研极细粉入汤剂或入蜜丸以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的医案。

炮制去眼

关于蛤蚧去眼的原因,历代本草著作多云因“其毒在眼”,故去之。现代研究表明:蛤蚧眼部提取物可引起小鼠躁动不安、四处走窜、轻微抽搐等反应,证实蛤蚧眼有小毒。为确保用药安全,蛤蚧眼应作为非药用部位去掉。蛤蚧的主产地为广西、云南、贵州,在产地加工时,通常将蛤蚧剖开除去内脏,并切开眼睛放去汁液,这可谓是古代“去眼”之法的沿用。除了去眼,古书中亦有记载将其头、足、鳞片全去之法。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