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的法象药理及其临床意义

辛夷作为临床常用中药,其药象特点突出,“象-性”“象-效”的关联性十分密切。从性能与法象互参角度而言,辛夷的结构、形态、质感、生物习性等药象,形成了其特殊的药理作用。运用法象思维和“象性合参”的方法,有助于全面认识经典本草学对辛夷的阐述,深刻理解辛夷的特殊功效与应用。辛夷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 biondii Pamp.、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或武当玉兰 Magnolia sprengeri Pamp.的干燥花蕾。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备用。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胃经。主要功效为散风寒、通鼻窍,常用于治疗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等症。辛夷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列为上品,异名又称“侯桃”“木笔”“迎春”等,这些名称也反映了辛夷的物候和药象特点。就其功效主治而言,《本经》言其“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䵟”。《名医别录》(以下简称《别录》)言其“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身兀兀如在车船之上者。生须发,去白虫”。《日华子本草》言其“通关脉,明目。治头痛、憎寒、体噤、瘙痒”。以上均表明辛夷在早期本草古籍中,治疗范围广及风邪郁滞、经脉不通等诸多病证。如何全面深入地认识辛夷药效特点?回归中医象思维,察其物候,观其药象,释其性效,不失为好方法。

1 辛夷的药象特点

1.1 辛夷的物候之“象”《本草乘雅》言:“草木花叶,俱有外苞,萼拆解孚,各有同异。唯辛夷萼茁,显著特甚。”这种独特的药象特征,一直是古人细致观察与重点关注的内容。“药象”是指天然而成的中药材的表象特征。它是“视之可见,触之可及,嗅之可知,尝之可得”的客观性状,是中药药效产生的生物学基础。中药材大多取自于自然环境之中,它的“药象”首先是其自然属性的表现,是在自然生长和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固有性质。就植物药材而言,包括其分布区域、光温适应、生长规律、采收时节、形态特征等。物候是指动物、植物以及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我国现代物候学创始人竺可祯先生称物候为“大自然的语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立的土生土长的科学”。一年四季中,植物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均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相对应,这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规律及其对节候的反应,即为植物物候。研究证明,气温是影响植物物候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辛夷生长周期贯穿四季寒暑,具有显著的物候特征。《本草纲目启蒙》详细记载了辛夷结苞成蕾的漫长过程:“辛夷自生于山中,其木高大,枝条繁密,夏间枝端生蕾,形如笔头,故名木笔。更经秋冬,其叶凋落,而花蕾渐大,色白微褐,有毛,如小桃,至二三月,叶尚未生,花已先开,似木兰花而小,六瓣,白色,有红条。”现代药用植物学对辛夷的花芽形成有多项研究报道,其花苞萌发的基本时间都在立夏前后,符合“夏间枝端生蕾”等古代记载。笔者系统观察了辛夷的校园绿植(木兰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 biondii Pamp.和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经过对其完整生长周期一年的研究验证,得出相同的结果,即辛夷于三月初进入花芽显苞期,三月上旬进入花期,经过10~20 d的盛花期、末花期,三月下旬花谢后开始长出新叶;经过1个多月的抽枝盛期,于四月底至五月初新枝顶端萌生新的花芽;五月上旬初夏时节,新生的花芽开始进入分化期,至八月中旬进入形成期,秋季经历“果熟期”“落果期”和“落叶期”后,至十一月初进入冬季休眠期,直至次年二月下旬至三月初春时节,历尽寒冬的辛夷乃刳苞而出,望春而发。

1.2 辛夷的药材之“象”唐代《本草拾遗》言:“辛夷花未发时,苞如小桃子,有毛,故名侯桃。初发如笔状,北人呼为木笔。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宋代《本草衍义》言:“辛夷,先花后叶,即木笔花也。最行春以具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笔。”《本草纲目》言:“辛夷花初出枝状,苞长半寸,而尖锐俨如笔状,重重有青黄茸毛顺铺,长半分许。及开则似莲花而小如盏,紫苞红焰,作莲及兰花香。亦有白色者,人呼为玉兰。”清代《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进一步阐释辛夷的生态之象为“辛夷与众木同植,必高于众木而后已”,并且具有“其性专于向上”“得春气之最先”,以及“芳香清烈”等生物特性。就药材性状而言,辛夷为卵圆形,似毛笔头;基部有短梗,苞片2片,2~3层,外表面密被毛茸,内表面紫褐色、光滑;花被片紫棕色,9~15片;雄蕊多数,呈螺旋状排列;体轻质脆;气香、味辛、凉微苦。从辛夷物象来看,其花苞在秋天就已经发育成熟,至11月初进入冬季休眠期。正是由于辛夷“俨如笔状”“重重茸毛”“苞片紧实”等药象特点,有如包裹严实的“铠胄”和“被甲”,使其耐得四季风雨而气味不散,历经霜雪侵凌而形质如初。有学者研究辛夷的采摘季节,认为我国自南北朝至清代,大多于农历正月、二月花未开放时采摘辛夷花蕾;现代沿袭古人方法,于冬、春二季(即农历正月、二月)花未开放时采摘。也有研究报道,每年的一月上旬至二月初,花蕾发育渐臻成熟,其挥发油含量测定最高,是辛夷产量最高、质量最优的时机。但是,如果采收期超过三月上旬,则花蕾迅速伸长,苞片也大多张开,并且露出花被,此时采摘的辛夷花蕾容易出现质地松泡、苞片脱落等现象,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如《本草图经》载辛夷:“花蕊缩者良,已开者劣,谢者不佳。”由此说明,严实的毛笔头药象是保证辛夷质量的关键,其药材当以花蕾大、未开放、色黄绿、无枝梗者为佳。

2 辛夷药象与其性效关系

2.1 辛夷苞含四季的性效特点
辛夷生长周期贯穿四季寒暑,秉承天地阴阳物候。其苞芽于立夏萌生,直到次年初春含苞待放,历经10个月的孕育,其间历经春风夏曝秋霜冬雪,轮回四季,蕴含阴阳,可谓花木之独一份。由此也凝聚了其独特的法象药理——虽为轻薄柔弱之质,却极具辛温浓郁之气,故善于通阳气以达外邪;又可凌冬被甲而不坼,故善守阴气而散寒结。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辛夷花蕾有两个发育高峰期,一是盛夏的“热浮长”之时,二是次年初春的“风升生”之候。两个高峰使辛夷秉阳热而速生、得春气而早萌,再加之辛夷喜光、不耐阴的生物习性,以及久得阳气温煦的生长周期,蕴育了辛夷性温而辛香浓郁的特点,为其他花类药物所不及。这一药象特点既是其辛温药性的基础,也是其芳香通窍的特殊法象药理。而秋冬季节生长相对缓慢,则是“燥降收”和“寒沉藏”的潜收阶段,以抵御严寒,蓄积能量。辛夷历经四季,完成自结苞至绽放的生长过程和生物特性,完整地融合了阴阳四季的物候运行,吸纳了春夏秋冬的天地之气。正如《本草经疏》所言:“自今夏及来岁之春,虽日生日长,皆甲而不坼,必至四序并经,乃刳苞以出,而所用者即其方开未坼之花。”正是因其“四序并经”的物候特点,蕴育了辛夷独特的药象与药性,既属于“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又阳中含阴,辛温浓郁而无燥热之弊。故《本草汇言》曰:“此药辛温上达,能解肌散表,芳香清洁,能上窜头目,逐阳分之风邪,疏内窍之寒郁,则诸证自愈矣。”

2.2 辛夷早春而生的性效特点辛夷于早春之时望春而盛,先叶而发,故得春气之最先。《本经续疏》言其“盖辛温本主开发,且其树杂植众木间,必高于众木然后止,而其花不开于枝,不附于叶,而独出于木杪,况不待叶发而花先开,不待叶凋而花先茁”。文中之“杪”为树枝的细梢,《说文解字》解为“木标末也”。辛夷生于枝端树梢,为升发之位、当风之处。如此药象特点,使其最得春木风阳生发之机,而长于芳香轻宣、辛温行散、疏畅气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言:“其性专于向上,故能升达清气。又得春气之最先,故能疏达肝气。又芳香清烈,能驱逐邪风头目之病。药不能尽达者,此为之引也。”详细阐释了辛夷早春而发的特点及其与药性的紧密关系。

历代医家常以四时天地之象而论药物“四性”。《医宗必读》云:“四时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已,药性之温者,于时为春,所以生万物者也;药性之热者,于时为夏,所以长万物者也;药性之凉者,于时为秋,所以肃万物者也;药性之寒者,于时为冬,所以杀万物者也。”就时日而言,辛夷在第二个生长高峰期恰为少阳时令,即农历一、二月期间。其早春而盛,是先感阳气而首发;又居枝梢之端得至阳之位,先叶而发聚全株生机,因此成其升宣温散之性。就其药象而言,辛夷辛散布达当合肝胆疏泄的脏象特点;加之本品花苞外表呈暗绿或绿褐色,也符合“五色归五脏”“色青主肝”等中医归经理论和药性规律,当入肝、胆经。但历代多言辛夷“归肺、胃经”,仅有《本草新编》言其“入肺、胆二经”,《本草撮要》言其“入足厥阴经”等少数论述。现代临床也有用辛夷调肺平肝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报道,对此值得深入探讨。

2.3 辛夷状若毛桃的性效特点辛夷形若毛桃,外表苞片灰绿、坚韧紧实、密被绒毛,是其得天独厚的生物保护机制,保障其所含四时之气密而不泄。《本草纲目》将辛夷花苞性状特点与其性味相结合,做了很好的注解:“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说文解字》言“荑,艸也”,意为草木始生之芽。引申其意即:辛夷花苞如新萌嫩草,其气辛香。如此“初生如荑”的柔弱花苞,能在秋风肃杀与冬雪侵凌中历劫而生,实在是得益于其“状若毛桃”的天赋之躯。依仗包裹严实的“铠胄”和“被甲”,方使辛夷耐得四季风雨而气味不散,历经霜雪侵凌而形质如初。而其状如“毛桃”“木笔”的特殊药象,也是辛夷“以形为治”,用于诸多囊窠疾患的法象药理。

从“毛桃”的生长过程来看,其经过“热浮长”的第一个高峰期之后,将天之阳气封藏于致密的花苞之中,潜收以度秋冬。从而具备了辛入囊窠、涵阳于阴的药性特点,也为逢春而发、阳出于阴奠定了物质基础。冉雪峰称之为“辛夷轻扬之质系化合于气味俱厚之中”。并且,辛夷集“密被绒毛”的轻宣风芒之象,以及“苞片韧实”的固敛封藏之质于一体,及至“四序并经”,即可“刳苞以出”。因此,达清阳、破积寒、散风邪、温肺胃、疏郁滞,即成其所长。故可引内伏阴寒以达外邪,通口鼻清窍而宣气机。由此理解《本经》《别录》的论述,则犹如拨云见日,洞然开朗。正如《本经疏证》释曰“所谓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者,必脑本有宿风,营为巢窟,凡表间感寒感热,五内任疚任劳,均不外发不下泄,而独出于上”,用辛夷“取其历久不开今始开之气以发越之,而覆其巢不使易种”,形象地从辛夷物候与药象角度,阐释了其对“宿风”“巢窟”等病证的治疗机制。从其“毛桃”等形态角度而言,也是“以形为治”的法理。

3 辛夷“象性合参”的临床意义与应用

象性合参,就是将中药的药性理论与中药法象相结合,遵从“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的原则,熟练掌握药性,细致辨识药象,并将二者相融互参,以更好地指导中药研究与临床应用。“象-性”的紧密关联不是偶然的个别现象,而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必然。辛夷药象既是其性效功用的药学基础,又是其特殊法象药理的形象表征。辛夷轻清辛散,为辛温解表之品;尤其是其辛香升散之性,善通鼻窍、散风寒。但就其药象而言,辛夷得四时之气,阳中涵阴,故又可温里逐寒以治疗里寒证,与细辛有相似之处,即《本经》言辛夷“主五脏身体寒热”。

3.1 基于“象性合参”理解辛夷的古法应用由前述可知,《本经》《别录》等记载辛夷的治疗范围广及风邪郁滞、经脉不通等诸多病症。古方以此药为主组方的证治之广,远远超出鼻咽及肺系疾患。如《备急千金要方》承泽丸,以梅核仁、辛夷各一升,配伍豆芫青、泽兰子等,主治妇人下焦三十六疾、子脏积血、不孕绝产。方用辛夷合诸药以悉除内外之风邪寒气,尽扫胞户积血。晋代《刘涓子鬼遗方》泽兰散,药用泽兰、辛夷配伍防风、蜀椒、附子、当归等十余味药,以疏风散寒、温通达邪,主治金疮之症,尤当注意的是其方后又言“疮中血瘀,加辛荑一倍”,即是取辛夷的温散辛香之性和“刳苞而出”“以形为治”的法象原理,以疏散“巢窟”瘀血,引疮中之邪外出。类似应用还有《刘涓子鬼遗方》辛夷汤方:“辛夷一升、大枣三十枚、桂一尺、防风二分、白术、炙甘草一尺、生姜二分、泽兰一升,水煎温服,主治妇人妬乳”(原文中白术用量缺)。“妬乳”病名出自《肘后备急方》:“凡乳汁不得泄,《内经》名妬乳,乃急于痈。”另外,唐代甄权《药性论》谓辛夷“能治面生䵟皰,面脂用,主光华”。《圣济总录》辛夷膏:“辛夷一两,鹰屎白、杜若、细辛各半两,白附子三分,入羊髓并煎去滓,纳鹰屎研粉搅匀制膏,外涂,曰三次,主治面上瘢痕。”以上应用,正如冉雪峰解辛夷所言:“本为疏散上行外达之品,而《本经》主治,多从内行下达立言者,盖其气味浓郁,能入内脏较深之处,宣通其气机。”由此可见,辛夷并不只是轻宣外达之品,实则可内入脏腑以宣达阴伏之邪,深入巢窟以驱逐结聚之滞,可广泛应用于气血郁滞、沉寒痼冷、瘀毒结聚等病证。而这些性能功效与临床主治,即体现了辛夷“引阳出阴”“刳苞以出”“轻宣辛散”“内托外达”等法象药理特点。由于辛夷显著的轻宣散邪、疏通气血之功效,使之用治鼻病大显其长。至宋元以后逐渐成为鼻病主药,如《太平圣惠方》通鼻膏,重用辛夷一两,配伍白芷、川芎、木通、细辛等,脂膏纳鼻,治鼻孔窒塞,烦闷疼痛;《济生方》辛夷散,以辛夷仁配伍细辛、藁本、升麻、川芎等,主治“肺虚,风寒湿热之气加之,鼻内壅塞,涕出不已”;《外科正宗》辛夷清肺饮,以辛夷配伍黄芩、栀子、石膏、知母等,主治“肺热鼻内息肉,初如榴子,日后渐大,闭塞孔窍,气不宜通”;《辨证录》取渊汤,辛夷二钱、当归一两、柴胡一钱、炒栀子三钱、玄参一两、贝母一钱,水煎服,主治鼻渊;《白喉全生集》辛夷散,以辛夷配伍桔梗、前胡、半夏、僵蚕等疏风化痰药物,用治白喉。就其主治病证的作用机制,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其体轻浮,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九窍之病。”但是自明清以降,辛夷几乎成为鼻病专药,以致《本经》所载的诸多功效被淡化和遗忘。清代医家陈士铎《本草新编》甚至有言:“此物通窍,而上走于脑,舍鼻塞、鼻渊之症,无他用,存之以备用可耳。”

3.2 “象性合参”理论拓展辛夷的现代应用辛夷外观性状与其内在质量的相关性,也被应用于药物化学及有效成分的研究当中。“辨状论质”研究发现,辛夷挥发油、木兰脂素含量与其个大、饱满、质重等外观性状呈显著正相关。药理学研究发现,辛夷挥发油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抗肿瘤,以及舒张平滑肌、调节中枢神经功能等广泛的药理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咽部急、慢性炎症性或过敏性疾病,以及支气管哮喘等。从临床研究文献来看,辛夷的现代临床应用仍以鼻咽系统和肺系疾病为主要适用病证,用治“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研究内容十分丰富。笔者分析中国知网有关辛夷临床研究的科研论文刊发情况,主题词“辛夷”和二级主题“临床”下,共查得论文713篇(截至2023年9月)。其中,主题“辛夷”与鼻咽部病证直接相关的论文共计343篇,占比为48.10%,包括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鼻窦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腺样体肥大,以及辛夷鼻炎丸、辛夷喷鼻纳米乳剂研究等。若再加以“临床疗效观察”“数据挖掘”等主题,辛夷治疗肺系病证相关的论文则明显超过50%以上。王博龙等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鼻窦炎用药规律的研究,对涉及5种鼻窦炎证型的87首方剂和160味中药进行拓扑学筛选,在所得出的17味核心中药里,辛夷与白芷、苍耳子、黄芩等位居前列;林昌稳等对570首治疗慢性鼻炎处方进行数据挖掘与处理,结果表明药物使用频次最多的是辛夷,其中强关联药物组为:苍耳子→辛夷、白芷+辛夷→苍耳子、甘草+苍耳子+辛夷→白芷等。这与辛夷辛香浓烈、开窍通鼻,且辛温不燥,为肺所喜有关。辛夷与苍耳子配伍,是治疗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病症的常用药对。但是,苍耳子辛散温燥有小毒,使其存在一定的用药风险。实验研究发现,辛夷有肝肾保护作用,与苍耳子配伍可以增效减毒,降低苍耳子的肝肾毒性,增强抗炎作用。从药性而言,二者均属辛温之品,惟辛夷阳中涵阴的药象特点,辛而不烈、温而不燥,故而可助苍耳子辛温行散,又能缓其温燥毒性。

辛夷在诸多内科杂证甚至疑难病证中也有应用报道。如吴飞虎用《外科正宗》辛夷清肺饮治疗粉刺,李子质用《济生方》辛夷散治疗声带息肉,洪敏申等自拟辛夷汤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杨喜艳用辛夷治疗耳鸣、失音等。相关应用也主要是取辛夷轻宣肺气、辛温通窍的性能特点。刘弼臣善用辛夷宣肺豁痰、调畅气血,所创“辛苍五味汤”,以辛夷、苍耳子各10g,配伍玄参、板蓝根、山豆根等治疗哮喘、病毒性心肌炎、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屡收良效。另外,有应用辛夷治疗肿瘤的报道,如高允旺自拟“脑瘤丸”治疗脑瘤、脑膜瘤、脑脊髓肿瘤等,重用辛夷配伍麻黄细辛附子汤,具有攻坚消瘀、温通血脉、消散肿块的作用;崔世奎以《辨证录》救脑汤加味治疗脑瘤,效果显著。这些应用多是从轻宣上行、引药入经的角度阐释辛夷配伍的意义。但其阐释似与方中辛夷重用,甚至常达12~15g的用法不甚贴切。若从法象论药,辛夷致密如囊、涵阳于阴、刳苞而出的特点,可使其达清阳、散积寒、破郁滞,正合脏腑痼疾、癥积瘤块的病机。临床也见有类似应用案例,如张东安等用单味辛夷治疗肺癌晚期,每日以辛夷五钱水煎服,未加其他治疗,2个月后原病灶消失;妇科专家周玉玫认为辛夷“通利九窍”,上可通鼻窍,下可通输卵管,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常重用辛夷40g配伍入药,可达到调经种子的目的。如此应用,正如冉雪峰所言辛夷“散结透络,疏里达外,虽曰轻扬,实能当大敌而肩巨任,非他清淡浮薄者比”。法其象而释其用,可以为辛夷的合理与创新应用提供有效的思维方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辛夷的药象是其性效的药学基础,又是其特殊法象药理的形象表征。辛夷既可辛宣行散、通窍达表,又能温里逐寒、开郁散结。发挥中医象思维的优势,从性能与法象互参角度认知辛夷,对于正确理解辛夷的本草经典论述,全面深入认识其药效与功用特点,拓展与创新其临床应用范围等,都大有裨益。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