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五脏的指挥官

最近在心内科见到了不少心律不齐的患者,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工作压力大加上生活作息不规律引起的。
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会加重心脏负担,耗伤心血。这一类人除了心律不齐的表现,还常常有面色淡白,舌色淡,脉细,经量减少,失眠,心悸等表现。
此时就可以用到一张名方,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现代组成为:甘草30g,生姜15g,人参10g,生地黄30g,桂枝15g,阿胶10g(烊化),麦冬20g,火麻仁20g,大枣30枚,米酒600ml。
需要注意的是,炙甘草汤原方剂量偏大,在临床上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剂量进行使用。
这个方子主要由两组药组成,一组是大剂量的养阴血的药物,另一组是小剂量的通心阳的药物。
养阴血的药物就包括甘草,生地黄,阿胶,麦冬,大枣。

对于甘草我们比较熟悉的它调和诸药的功效,甘草也有非常好的养阴血、补虚的作用。甘草用于养阴血时剂量要大。
甘草的炮制也是非常需要注意的。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甘草是炙甘草,根据文献考证,伤寒论时代的炙甘草和现代药房所用的炙甘草并不一样,汉代的炙甘草是把生甘草给炒了一下,也就是炒甘草,而现在的炙甘草是蜜炙甘草。
大枣也是一味非常好的养阴血的药物,对于一些血虚的病人常常都会用大枣。本方中因为心阴血亏虚的病机较为明显,所以大枣用量比较大才能快速见效。
生地黄是全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原方用量达到了一斤,可见其重要性。生地黄对于心阴血不足,心悸心慌心律不齐,失眠等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有的人可能会担心用这么大量生地黄会不会有点寒凉,毕竟生地黄性还是有点凉的。
其实可以不用担心,因为原方里面还配伍了生姜、桂枝、人参这些温性的药物,也可以帮助脾胃运化地黄,所以适当配伍的情况下地黄用量较大是没有问题的。
阿胶其实也是一个养阴血非常好的药物,比如黄连阿胶汤里也是用了阿胶来养心安神。
值得注意的是,阿胶是需要用煎好的汤剂来烊化的,这样才能够最好地发挥这个药材的药效。而麦冬主要起到一个养心胃之阴的作用。
另一组药物主要是补阳气,通心阳的药物,包括桂枝,生姜,人参,米酒。
很多人可能一看到桂枝就想到解表,其实桂枝有很好地通心阳的效果,比如桂枝甘草汤(桂枝和甘草)就有很好地温通心阳,治疗心阳虚心悸的作用。
生姜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温胃降逆止呕,它也一样有通心阳,通血脉的作用。比如《金匮要略》中就用了桂枝生姜枳实汤来治疗胸痹心痛。
人参、米酒也起到一个补气温阳的作用,张仲景在治疗心脏问题的方子中常常用到米酒来温心阳。
桂枝、生姜、人参都有一个增强脾胃运化的作用,可以温养中焦,帮助脾胃更好地吸收前面那些滋阴养血的药物。

麻子仁发挥滋养阴液,润肠通便的作用。而阴血不足的人因为肠道中津液不足,大便干燥也常常有便秘的问题。中医理论中讲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治疗肠道也可以治疗心脏问题。
而且,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便秘其实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因素,便秘的人排便时腹内压明显增大,这时心脏负担就会加重,这个时候就容易加重心脏的病情。
那么心律失常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都知道心主血脉,人体全身的血液运行都要依赖心的作用,同时,心的正常运行也一样需要血液的滋养。
如果心阴血不足了,缺少血液来滋养心,心的功能也会失常,出现心律不齐、心悸、心慌这些表现,在脉象上就是表现出结脉、代脉等。
《黄帝内经》中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所以心的功能失常了,在心悸心律不齐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神经系统的异常,比如失眠、思维迟钝等,这些其实也是心阴血不足引起的。
中医临床讲究既辨证,又辨病。前面我们讲了炙甘草汤的证是心阴不足。那么炙甘草汤适应的疾病常有哪些呢?
一个就是前面所讲的心律失常。如果心阴虚和阳虚都比较明显,有畏寒、四肢冷等表现,可以加大桂枝、生姜的用量,还可以加入薤白通心阳。
另一个是感染性心肌炎。原文中讲“伤寒,心动悸,脉结代”,心悸和心律不齐是出现在外感邪气入侵之后,也就是细菌或者病毒引起的心肌炎。
如果有胸闷,可以加入瓜蒌。如果有痰浊,出现胸闷舌苔厚腻,可以加入半夏、石菖蒲、郁金。如果出现了瘀血,出现心胸部的刺痛,舌下络脉的迂曲,可以加入葛根、丹参、红花等。
此外,炙甘草汤对于虚损类的慢性疾病也有很好效果,因为炙甘草汤既可以养阴血,又可以温补阳气,阴阳并补,适当配伍可以在其他虚损类疾病中发挥良好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体内痰湿之气比较重,出现胃脘胀满、大便黏、舌苔厚腻、头部昏沉等情况,这个时候用炙甘草汤是不太适宜的,因为里面的大量养血药可能加重湿气,此时应该先健脾化湿再养阴血。
如果是阳虚为主而阴血亏虚不明显的病人,以畏寒、四肢冰凉、脉迟为主要症状时,炙甘草汤也是不太合适的。
在使用本文中有关方剂和药物时也应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才能够避免药不对症导致的不良后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