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谈膈俞穴的配伍应用

  膈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第十七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处,因本穴内应横膈,故名膈俞,又因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故又名七焦之间。该穴疗效明显,刺灸该穴可起到养血和营、理气止痛作用。现结合临床简述其配伍应用。

  1、用于血瘀证

  “血会膈俞”,因此针刺膈俞有活血化瘀之功,临床上常与血海相配伍治疗多种血瘀病证。

  如配肺俞、列缺、血海等可治气滞血瘀,迫血离经的紫斑;

  配三阴交、蠡沟等治血淋;

  配膀胱俞、肾俞、气海等可治疗尿血。

  与风池、血海、太冲等相配治疗行痹,是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配大肠俞、环跳、承山等可治腰腿痛;

  配迎香、印堂、血海等可治血瘀鼻鼽;

  配太阳、睛明、球后等可治白内障;

  与肝俞、天枢、行间等相伍可共秦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可用于治疗腹痛;

  配日月、丘墟、肝俞等可治胁痛;配巨阙、厥阴俞阴陵泉等可治气滞心闷;

  配膻中、厥阴俞、内关等可治瘀血心闷。

  此外,本穴还可与期门、中封、章门相配,治疗以腹胀大如鼓,脐周青筋暴露为主症的鼓胀;

  与关元、足三里、脾俞等相配可治正虚瘀结的积聚。

  配三焦俞、心俞、人迎等可治脉微弱或消失的无脉证;

  配肝俞、大陵、太冲等可治瘀血攻心的健忘。

  实验结果表明,针刺膈俞穴对血瘀证者能有效地阻止血粘滞性的增高,改善血液循环。

  2、用于血虚证

  刺灸本穴不仅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还兼具养血生血,健脾补心之力,临床常与脾俞相伍以治疗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的病证。

  如配脾俞、足三里、神门等可治心悸;配心俞、脾俞、三阴交等可治健忘;

  配血海、肝俞、膻中等可疗眩晕;

  与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相伍可治疗气血亏虚的男性不育症;

  配承满、隐白等对脾胃虚损,气不摄血的吐血有较好疗效。

  本穴还可与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相配治疗呕吐;

  与心俞、气海、百会等相伍可治卒然昏仆的血厥;

  配伍胰俞、肾俞等可治消渴;

  与华佗夹脊、身柱、命门等相配治小儿痿证。

  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动物“膈俞”可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

  临床观察证实,针刺膈俞穴有降血压作用,对I、II期高血压有较好的疗效。

  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有较好疗效。

  3、用于胸膈气机不利

  因本穴靠近胸膈,因此具有利气、开胸膈的作用,

  如配伍阙可治胃气上逆的呃逆;

  与膻中、列缺、肺俞等相伍可治肺气壅闭的呼吸衰竭;

  配伍内关、中脘、丰隆等可治痰阻的噎膈;

  配伍足三里、气海、膻中等可疗气虚阳衰的噎膈。

  有报道,针刺膈俞穴对肺功能有调整作用,尤其能够调整两侧呼吸功能的平衡。

  4、用于暑湿高热

  本穴还可清泄暑热,宽胸凉膈,适用于治疗暑湿、风湿及邪热盛实的高热。

  治疗暑湿常配少府、行间、肺俞等以治伤肺络型;

  配少府、曲泽、中冲等以治暑入血分型;

  对于余热未尽,痰瘀阻络者则常椟太溪、三阴交、太冲等。

  治疗水湿为病常配外关、内关等以治热郁胸膈型;

  配合谷、支沟、天柱等以治热滞胸膈,微兼腑实型;

  与郄门、冲门、曲泽等配则治热灼营阴的风湿。

  对于邪实高热者可配伍大椎、少商、曲池等以速退其热。

  取穴时患者应呈俯伏位,施术者应注意针剌方向,只能向脊柱方向斜剌0.5-0.8寸,不可直剌或向斜剌,否则易经肋间隙剌穿胸壁,造成气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