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如何凭脉辨证论治
世医之道,博大精深,然而在诊断过程中,许多医者却常常忽视了脉象的重要性,导致难以提纲挈领,把握疾病的本质。特别是在治疗臌症这一顽固之疾时,医者往往陷入困境,难以抉择。有的医者倾向于采用攻下之法,意图通过猛烈的药物治疗迅速消除症状;有的则倾向于破气之法,希望通过调整气机来达到治疗的目的。然而,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病情,却往往难以根治。
在中医理论中,升阳益胃之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通过补火以生土,可以达到升阳益胃的目的。这种治法既能够调和气血,又能够扶正祛邪,因此在治疗臌症时具有一定的疗效。然而,升阳益胃之法并非万能之策,对于某些病情较重的患者,还需要结合其他治法,如补肾镇纳法等变法,以应对疾病的复杂性。
补肾镇纳法作为一种变法,旨在通过调整肾脏功能,达到固本培元、调和气血的目的。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当肾脏功能失调时,人体便会出现各种疾病。因此,补肾镇纳法在治疗臌症等慢性疾病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治法,医者才能更好地把握疾病的本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让我来详细阐述一下这个例子。顾若雨这位病患,遭受了臌胀喘满的困扰,已经有二十多天无法安然入睡和正常饮食了。先前,吴地的某位医生尝试使用了大黄这一药材,然而即便三次下药,病情依旧没有得到缓解,这位医生最终也因为束手无策而辞去了治疗。
随后,又有一位医生接手治疗。他首先采取了发散的治疗方法,接着用消克破气的药物,然而二十多剂药下去,顾若雨的小腹至心下的部位竟然变得坚硬如石,腰胁与肋中背部更是疼痛得如同被折断一般。这位医生同样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也只得无奈地退出治疗。
就在顾若雨一家陷入绝望之际,王墨公这位亲戚邀请了我前往诊治。通过细致的诊脉,我发现顾若雨的脉象弦大而革,按之渐小,举指复大。询问其二便情况,得知大便已经八、九日不通,而小便虽然量少,但颜色清白如常。我判断,这是因为之前的医生治疗时克削太过,导致中气受伤,浊阴之气乘虚而入,占据了清阳之位。
由于浊气上逆,我不能立即使用益气之剂。因此,我先给顾若雨开了生料六味丸加肉桂三钱、沉香三分的药方,并让他服用黑锡丹二钱,以引导浊阴下行。当晚,顾若雨的胀满症状就减轻了六七成,胸中也开始觉得饥饿,第二天早晨就能进食稀粥了。然而,他的腰胯部位仍然疼痛酸软,仿佛失去了两肾一般。
于是,我又开了一剂药方,顾若雨服用后,胸腹完全宽舒,少腹虽然仍觉微硬,但已经不时攻动,表明大便即将排出。然而,由于津液耗竭,大便无法立即排出。此时诊其脉,发现脉象仅存一丝。于是,我改用独参汤加当归、枳壳的药方,顾若雨服用后,大便略去结块,腰痛稍有缓解,少腹也恢复了平和。
最后,我再次给顾若雨开了六味地黄丸,并加入肉桂、沉香进行调理。经过这样一系列精心治疗,顾若雨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最终康复。
这位病人的病情颇为复杂,臌胀喘满,从心窝至小腹坚硬如石,仿佛邪实壅塞其中。然而,脉象却显得大而革,按之渐小,举指复大,这显然是中气大虚的表现。大便多日不通,看似腑实之症,但小便却清白无浊,说明里无郁热。在这种情况下,前两位医生或许被假象所迷惑,过于专注于驱邪,而忽视了正气已虚的事实。然而,我却独具慧眼,通过细致的辨证,洞察了病机的本质。
对于这种虚实夹杂、真虚假实的病情,治疗的关键在于扶正。正气得温得补,则浊阴自会得以运化、降泄。同时,中气大虚的情况下,不宜使用益气升阳之法,以免助长浊气上逆。因此采用了补肾镇纳之法,通过补火以生土,镇纳以导浊,达到了既补虚又驱邪的目的。
那么,问是如何进行辨证的呢?我从前两位医生失误的教训中汲取了经验,没有盲目跟风,而是首先从脉象入手,仔细分辨虚实。当初步判断为虚证后,又在问诊上下足了功夫。通过询问病人的小便情况,得知小便少而清白,这进一步证实了我的判断——中气受伤导致的虚证。再结合病人大便多日不通的症状,作出了清浊升降失常的诊断。经过这一系列的判断和推理,后医最终确定了本虚标实、因虚致实的病机,并始终围绕治虚这一核心进行治疗。
在补虚的方法上,我并没有采用常规的升阳益胃之法,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病人的具体病情,灵活变通,采用了补肾镇纳之法。这样既能达到补火生土的目的,又不会助长浊气上逆。这种治法既体现了对病情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