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与脉反宜询问病因

在临床上,脉证相符时,医者通常能够较为容易地确定疾病的性质与病位,这是因为脉象与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相互呼应,为医者提供了明确的诊断线索。然而,当脉证不符,甚至脉证相反时,辨证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脉证不符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患者体质的特殊性、病情的复杂性、疾病的演变过程等多种因素所致。此时,医者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通过详细的问诊、切脉、望舌等手段,收集更多的诊断信息,以寻找病因、病机的蛛丝马迹。

同时,医者还需要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得出正确的辨证结论。这一过程需要医者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在辨证过程中,医者还需要注意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性,要全面、客观地分析病情,避免因为个人偏见或经验不足而导致误诊或漏诊。只有深入、细致地进行诊察,全面、客观地分析病情,才能确保辨证的正确性,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面对脉证不符或脉证相反的情况,医者需要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深入诊察、细致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辨证结论,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以李妇为例,她突然感到胸腹剧痛,随后昏倒在地,手足变得冰冷,口不能言,两手紧握,两尺脉细。一位医生断定她的脉象已绝,必死无疑,并已经煎好了附子理中的药物,试图挽救她的生命。然而,当我听闻此事后,我请求前去查看李妇的病情。

当我仔细诊断后,发现两尺脉象确实微弱难触,但症状与脉象并不相符。如果李妇真的脉象脱失,那么她应该面色青紫,大汗淋漓。然而,她并没有出现这些症状。根据古代医书记载,上部有脉而下部无脉,病人应当会出现呕吐症状,如果不吐,则病情危重。因此,我推测李妇的病情可能是由伤食所致,导致胸中痞塞,阴阳不通,上下阻绝。

因此,我决定采用一种大胆的治疗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使用药物。我问李妇的姑姑是否曾经伤食,她回答说,李妇曾去亲戚家贺寿,吃了很多油腻肉面和糕点。于是,我令人炒了一两食盐,用热水冲服,同时用通关散吹入李妇的鼻孔,让她打喷嚏和呕吐。不久之后,李妇就醒了过来,吐出了数块完整的肉和几碗带有痰液的蛋面,病情瞬间好转,如同失而复得一般。

这次治疗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更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在面对复杂的病情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脉象和病史,从而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同时,我们也需要敢于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勇于担当,才能真正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食厥与亡阳两种病状在表象上极为相似,都呈现出昏厥与脉伏的现象。然而,如果我们深入观察,会发现它们之间其实存在着微妙的差异。亡阳的患者,在昏厥的同时,通常还会出现脉微的情况,仿佛那细若游丝的生命线在无声地述说着病患的虚弱。他们的唇甲会显得青紫,面色则是㿠白无华,仿佛失去了一切生气。气息微弱,如同风中的烛火,随时都可能熄灭。更糟糕的是,他们会大汗淋漓,仿佛身体内的水分正在无声地流失,而下利清谷更是表明他们的消化系统已经近乎停滞。

与此相反,伤食的患者虽然也会表现出胸腹胀痛的症状,但他们的病因却是因为饮食过量或食物不当导致的。伤食者的呕呃暧腐,食臭喷人,大便秽恶等症状,都是食物在胃中消化不良,积滞成热的明显表现。

在这个案例中,医生面对症与脉反的复杂情况,并没有盲目下结论,而是进一步询问了患者的病史,试图找出病因。得知患者因赴宴饱食油腻引起伤食之后,医生立即联想到了医书上的记载:“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于是,他果断地采用了催吐法,帮助患者排出胃中积滞的食物。吐后,患者的病情果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这也证明了医生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