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枇杷清肺饮
《医宗金鉴》: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
歌诀:
枇杷清肺枇杷叶,参草黄连桑白皮,黄柏同煎食服远,肺风粉刺尽皆宜。
组成用法:
人参三分,枇杷叶二钱(刷去毛,蜜炙),甘草三分(生),黄连一钱,桑白皮二钱(鲜者佳),黄柏一钱。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远服。
方解
方中枇杷叶能够降肺气、清肺热,具有和胃下气、降逆止呕的功效;桑白皮泄肺中之水气兼顾行水消肿,可使肺热从小便而出,可助枇杷叶清肺热之功,枇杷叶与桑白皮共为君药。黄连主泻心胃火盛,专泻中焦之火,清肠胃中结气积热;黄柏入下焦,清下焦之湿热,黄连与黄柏为臣药。桑白皮、黄连、黄柏三药合用,可清泻三焦之热,加强清肺泄热的功效。人参有补虚健脾,托毒外出之功效,还能反佐寒性药,为佐药。甘草可清热解毒、补脾益气、调和药性,为使药。全方具有清泄肺胃蕴热而不伤脾胃之功,达到了“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枇杷清肺饮医案痤疮案
邓xx,女,27岁。9月6日初诊。
面部发生痤疮一月有余,外涂药膏,内服维生素等药,痤疮有增无减。因在某大公司任“公关”之职,外观不雅甚为痛苦。除小便色黄外,余无明显异常。问其饮食,言素日喜食辛辣与鱼虾之品。视其舌红、苔则薄黄、脉弦细略数。辨为肺胃蕴热,循经上蒸于面,伤及气血,故当清泄肺胃之热。
处方:枇杷叶16g、连翘10g、栀子10g、板蓝根15g、桑皮10g、黄芩10g、玄参15g、丹皮10g医嘱:禁食荤腥,清淡为宜。
二诊:连服上方七剂,一周内痤疮未见发出,但原有的痤疮无明显改变,诉其手足心经常灼热。上方再加紫花地丁10g、地骨皮10g,以增强清热解毒凉血之力。共服三十余剂,面部逐渐光亮,结痂消除。现症偶有睡眠多梦,左胁不舒,另以丹栀逍遥散清泄肝经郁热,巩固疗效。
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寒薄为皶,郁乃痤”,说明皶(即粉刺)、痤之疾可由风寒郁而化热所发。风热外薄,每易犯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本案患者素嗜辛辣鱼虾食品,经云:“鱼者使人热中”,故日久则热毒内生,蕴积阳明,阳明经行于面部,若积热循经上攻,则发为痤疮。总之,本证总为肺胃蕴热所致,治当清泄肺胃为法。刘老所用方药系《医宗金鉴》“枇杷清肺饮”(主治肺风粉刺)加减而成。用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清泄肺胃之火;连翘、板蓝根散经络之火毒;栀子通泄三焦,引火屈曲下行。因其舌红、脉细数,有热盛伤阴之象,故用丹皮、玄参以清热凉血,解毒养阴。
合方治疗咳嗽案
张某某,男,79岁,家住蒋村镇红卫村,7月4日初诊。
主诉:咳嗽3月。
现症见:咳嗽,痰黄稠,口干渴思饮。
方证辨证:此为贝母瓜蒌散与枇杷清肺饮合方证,宜此二方加减治疗,其方如下:
瓜蒌15g 贝母10g 桔梗10g
陈皮10g 茯苓10g 枇杷叶10g
莱菔子10g 桑白皮15g 白芍12g
甘草6g 百部10g 炒白术10g
结果:电话随访,服用上方3付后,诸症已!
按语:本案主症比较简单,按照六经辨证当属阳明病无疑,按照脏腑辨证当属痰热郁肺,笔者常用程钟龄《医学心悟》中治疗燥痰阻肺的主方—贝母瓜蒌散主之,原方中有天花粉,因有瓜蒌故本案去之,然后合用沈氏女科的枇杷清肺饮,此方药物为枇杷叶、莱菔子、桔梗和桑白皮,观其药物组成,也不离清热化痰止咳,与贝母瓜蒌散可以相须为用;因为咳嗽日久,故加一味广谱的止咳药—百部,无论寒热虚实新久皆可用之;
痤疮案二
段某,女,40岁,面部及脖子以下出现痤疮半年余,痤疮为小碎疙瘩,色赤发红,并伴有肿痛,挤压有白脓汁,平素月经会提前5天~7天,量少,末次月经7天干净,量少,色黑红,脉沉细数,舌质红苔薄黄。
辨证:肺经血热侵袭面部,血虚风燥所致。
方药:枇杷叶20克,牛蒡子10克,当归15克,生地黄20克,赤芍10克,川芎9克,天花粉9克,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浙贝母10克,苦参10克,陈皮9克,黄芩10克,甘草6克,桑白皮10克。
二诊:患者痤疮明显减轻,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继续按上方服用7剂。
三诊:痤疮已消失,仅有痘印,月经再次来潮时,量较以前多,继续按上方服用7剂,以巩固治疗。
按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刺,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清肺饮,外敷颠倒散。”与患者症状基本符合,故用枇杷清肺饮,用黄芩代替黄连、黄柏,使药物偏走于上焦;月经提前伴有量少可加四物汤;囊肿伴有肿痛(有结节),故合用当归贝母苦参丸。药证符合,方证对应故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