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证必须与人事合参

中医临床医生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诊治。其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是中医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要求之一。

“上知天文”,要求医生了解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等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顺应自然规律,提高治疗效果。

“下知地理”,要求医生了解地理环境、地域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地域特点来制定治疗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更好地为患者诊治。

而“中知人事”,则要求医生了解患者所处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患者发病的影响。这包括患者的家庭状况、生活环境、工作情况、心理状态等方面。在辨证时,医生需要将这些信息作为素材,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是中医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要求之一。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医生能够更好地为患者诊治,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兹举一例,李思塘的母亲,已年过六旬,身体肥胖,于正月初突然中风,昏迷不醒,口噤不能言语,咽喉如拉锯般疼痛,四肢不灵活。尽管求医问药,服用了牛黄丸、小续命汤等药方,却仍不见好转。我仔细诊脉,发现她的脉象浮洪而滑,右手尤其明显。了解到李思塘家境富裕,孝顺母亲,每天都为她准备丰盛的膳食,其中多为油腻肥甘的食物。她母亲的食量也相当大,日常奉养极为丰厚。因此,我认为她患此病与饮食肥甘、痰湿内生有关。《内经》曾言:“肥贵人膏粱之疾也”,这正符合她的情况。痰湿过剩,易生痰热,进而生风。因此,我首先采用涌吐法,用稀涎散和韭汁调灌她,促使她吐出痰涎一碗。不久后,又用三化汤灌之,至晚间泻下两三次,喉声停止,口也能说话,但神志仍不太清醒。这说明她的上下梗阻已经通了,但中焦的积滞尚未清除。于是我用加减消导二陈汤治疗她,其中包含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黄连、莱菔子、木香、白蔻仁等药物,每日服用两次。几天后,她的神志逐渐清爽,腹部感到饥饿,开始进食稀粥。但大便仍然秘结,因此我每天用润字丸五分,以白汤点姜汁送服。经过十天的治疗,她的四肢开始能够活动,但有时仍有痉挛。大便已经通畅,但仍然干燥。我认为涌吐消导之后,血液耗损无法滋养筋脉,津液枯竭无法润燥。于是我用四物汤加秦艽、黄芩、甘草等中药数十帖,调理三个月后终于痊愈。

患者脉象洪滑,呈现出痰热涌盛之象,右手脉象尤为显著,这表明痰热在脾脏中涌塞严重。在治疗时,应将祛痰作为首要任务。祛痰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催吐、消导和逐痰等。对于痰涌上焦、喉咙如拽锯、胸膈痞塞的患者,应采用催吐的方法。经过大吐之后,患者胸膈顿时舒畅,气机变得通畅,昏迷状态也会得到缓解。而对于痰盛腹满、大便秘结的患者,则应采用逐痰的方法,使痰涎随着肠道蠕动而排出体外。需要注意的是,催吐和逐痰法仅适用于脉象坚实、实证明显的患者,或者正气虚而邪气实的本虚标实证患者。对于正气虚脱、痰涎泛滥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这两种方法,以免痰去而正气亦受损。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运用辨证思维来细细品味病情。首先,在催吐和泻下之后,如果患者喉咙声息恢复、能够说话,说明上下的障碍已经疏通;如果患者神志不清的情况有所改善,说明中焦的积滞还未完全去除。其次,如果患者的手足能够活动,但有时会出现拘挛的情况,这说明血液耗损导致无法滋养筋脉;如果患者的大便已经通顺,但仍然经常感到干燥,这说明津液衰少无法滋润肠道。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随证治疗,经过三个月的调理才能逐渐恢复健康。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