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病因与治疗学说的差异

陈元东近日身体微感不适,恶寒连连,两耳疼痛仿佛直通脑海,然而饮食却如常。他曾寻求吴医的诊治,服用了川芎茶调散,然而药物下咽后,浑身大热,面红目赤,牙关紧闭,唇舌肿胀,咽喉仿佛被什么堵住,难以呼吸,皮肤上更是出现了红色的瘾疹,密密麻麻,布满整个脖颈。这一幕让全家人都感到惊恐,急忙再次请来吴医复诊。然而吴医面对此情此景,也束手无策,无法应对。陈氏家族的伯侄们开始抱怨吴医误诊,一方面将吴医挡在门外,一方面四处寻找其他医生。

当我赶到陈家时,已有数位医生在堂,却都因担心误诊而不敢用药。其中一位医生认为,这病症非桂附不能治。我问道:“这究竟是什么病症?”他回答说:“这是误表戴阳之症,阴斑发于皮肤,必须用桂附来收敛阳气。”我笑道:“那这位先生,你可愿独自治疗?”那医生摇头说:“如此严重的病症,谁敢轻易接手?”我自信地说:“我可以试试。”

于是,我在吴医的原方基础上,加了五钱的甘草,并断言:“药一入口,病情即可缓解。”陈家见我言之凿凿,急忙煎药让陈元东服下。药才入口,陈元东就微微出汗,热度退去,瘾疹消散,头脑也变得清晰,整个人都感到舒适了许多。其他医生见我的药方如此有效,都纷纷离去。

吴医却留了下来,好奇地问我:“同样是这药,为何会加重病情,却又能治愈病症?而且病情恶化得如此之快,治愈得也如此之快,这样的治疗方法,真是让人难以琢磨,您能否传授给我呢?”我解释说:“五行之中,风火的速度最快。这病症的本质就是风火内伏,只是你之前没有察觉到而已。吴医的原方具有升发宣扬的作用,治疗方法是正确的。但只用一剂药,只能将伏邪逼到肌表,因此会出现逼蒸发热、头目赤肿、皮肤起疙瘩等症状。这是因为邪气还没有完全排出。我再次用药,解肌败毒,让邪气随汗而出,这样就能将邪气全部排出,达到风静火平的效果,这就是‘火郁发之’的道理。但风火交炽,病情发展迅速,所以我加重甘草的用量,以缓解火势,这就是‘甘以缓之’的用意。这样的治疗方法,其实是遵循了经典医籍的指导,并没有什么奇特的。”

   
传统中医理论精妙而深邃,它认为天地之间原本有六气充塞,这些气平和时则滋养万物生长,然而一旦过度或不足,便会化身为六淫,成为致病的根源。六淫侵入人体,轻者引发疾病,重者则可能演化为疫疬,危害深远。

对于治疗这些由六淫引发的疾病,周学海曾提出:“大抵病由外陷内者,须开其表而撑其内,使邪仍从原路出也。”这句话揭示了中医的治疗法则,即并非简单地消灭病因,而是将其驱逐出体外,使其回归天地之间,恢复天地六气的平和状态。

天地间的六气,如同自然界的旋律,随时都在变化,它们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永恒地循环往复。当这些气处于平和状态时,它们如同温暖的阳光,滋养着万物;而当它们失衡时,便可能化身为敌人,对人体造成伤害。

与西医追求消灭病因的治疗方法相比,中医的治疗方法充满了幽默与智慧。它们并不直接消灭病因,而是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将病因驱逐出体外。这种治疗方法既符合天地自然的规律,又体现了中医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然而,如今中医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复杂多样,但受西医影响导致的观念变化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一些人开始追求快速、直接的治疗方法,而忽视了中医所强调的整体调理和平衡阴阳的原则。这种观念的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医的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医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中医理论,重新认识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