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山火”针法治面部发凉
头面为诸阳经交会之处,若因风寒之邪侵袭,痹阻面部阳明、太阳经脉,凝滞经脉,气血不通,可导致面部发冷、疼痛等症状。“烧山火”为热补法的代表手法,是针灸临床上常用的复式补泻手法之一。笔者近期通过采用“烧山火”针刺配合温和灸治疗1例面部发凉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整理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徐某,男,40岁,2024年1月9日初诊。主诉:右侧下颌角处发凉4个月余。患者4个月前因天热贪凉、长期面部受风后出现右侧下颌角(颊车穴)处发凉,遇寒加重,经当地诊所中药、针灸治疗后,轻微改善。刻下:晨起面部发凉处自觉肿胀,活动后肿消,轻微牙痛感,手脚冰凉,眠差,易醒,大便不成形,脾气急躁,舌淡,苔白滑,脉沉。
诊断: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病变,中医诊断为面风痛(风寒证)。
治则:疏通经络,祛风散寒。
取穴:颊车穴、地仓穴、翳风穴、下关穴、足三里穴、合谷穴、太冲穴。
操作:患者仰卧位,身心放松,先取双侧太冲穴、足三里穴、合谷穴,选用0.30mm×40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直刺,得气后行提插补法半分钟,促针感往面部传导。再取右侧颊车穴、地仓穴、翳风穴、下关穴,选用0.30mm×25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透刺颊车穴、地仓穴,直刺翳风穴、下关穴,医者左手拇指按压面部诸穴附近,以指切进针法快速准确地将针刺入穴内,手法轻柔,得气后在面部四穴行“烧山火”手法,右手拇指、食指持针小幅度低频率提插9次,有热感为宜。留针期间于颊车穴、下关穴处行艾条温和灸,患者有透热感为度,共留针、施灸40分钟,留针、施灸期间视患者面部热感行针1次。
患者每周治疗5次,治疗15次后痊愈。5次治疗结束时,面部冰凉感减轻,轻微牙痛消失,睡眠改善;10次治疗结束后,患者面部下颌角冰凉感消失,转移至右侧嘴角处发凉,程度较前轻,手脚冰凉亦有缓解,晨起肿胀感消失,艾灸部位转至颊车穴、地仓穴处;15次治疗结束后,患者面部冰凉感消失,嘱患者避风寒,保持面部温暖,居家自我按揉合谷穴、颊车穴、翳风穴等穴以巩固疗效,避免复发。
三叉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脑神经,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下颌神经受损、病变时,可表现下颌神经分布范围内的痛、温、触觉减弱或消失从而产生本案中面部发凉症状。
足阳明胃经“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足阳明经筋病症“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本案患者即是因感受风寒之邪,侵袭足阳明胃经,凝滞筋脉,气血痹阻,导致面部发凉,可归属于中医学的“面风痛”“面颊痛”等范畴,故采取针刺配合艾灸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风散寒。
“烧山火”作为经典的针刺复式热补法能使患者自觉生热,《素问·针解》有“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的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更是对针刺治疗热证和寒证的形象描述。“烧山火”操作方法首载于明代徐凤的《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丰富了操作方法和主治范围,现代针灸医家对“烧山火”手法的理解和操作也多以其所载为准绳。本案因考虑面部肌肉相对较薄,故在面部四穴行“烧山火”手法时未予分层操作。合谷穴,为四总穴之一,“面口合谷收”,统治面口疾患;太冲穴功能疏肝理气,患者面冷日久不愈,心烦焦虑,加之平素脾气急躁,与合谷穴相配,寓“开四关”之义,调气行血。足三里穴,能调补脾胃气血,为循经远端取穴,可疏通面部阳明经气;颊车穴、地仓穴、翳风穴、下关穴四穴,为局部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可有效疏通面部经脉和经筋气血。诸穴相配,手法得当,针刺和艾灸联合,共起寒消而气血畅通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