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中暑
中暑,这一夏季常见的急性疾病,往往在人们最不设防的时候悄然降临。盛夏季节,骄阳似火,大地被热浪蒸腾,仿佛置身于火炉之中。若长时间置身于这样的高温环境中,或是暴露在烈日之下,中暑的风险便会悄然增加。中暑的症状多种多样,轻重不一,有的可能出现头晕、头痛、懊恼、恶心呕吐等症状,这被称为“伤暑”。而有的则可能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这种情况被称为“暑厥”。更为严重的是,当中暑伴有抽搐时,我们称之为“暑风”。
中暑的发生,其实与我们的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虚弱,暑热或暑湿秽浊之气便会乘虚而入,伤害我们的身体。轻微的暑邪可能只是郁积在肌表,导致汗液排出不畅,邪热无法外泄,从而出现身热、头痛、少汗等症状。同时,这些暑邪还可能影响脾胃,导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而若暑邪由表及里,邪热炽盛,便会犯及心包,蒙蔽心窍,引发壮热、昏倒、抽搐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当暑热炽盛导致气阴两竭时,可能出现大汗淋漓、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象微弱等虚脱症状,这是非常危险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暑时突然昏倒的症状与中风颇为相似,但中暑并无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中风症状,因此需要加以鉴别。此外,部分中暑患者在重证脱险后,可能出现四肢瘫痪的后遗症,但这种瘫痪多为对称性,与中风所致的瘫痪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暑热消耗了体内的津液,导致筋脉失养所致。因此,对于中暑这一疾病,我们需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在炎炎夏日中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辨证论治〕
体针
(一)中暑轻证,常见于暑热夹湿的季节,这种湿热的天气容易导致人体气机不畅,郁热于肌表。此时,人们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头晕、头痛、身体发热,但出汗却较少。同时,胸闷、心情烦躁、恶心欲吐、口渴难耐,以及全身倦怠,思睡不已。这些症状伴随着舌苔白腻,脉象濡数,都是暑湿之邪郁于肌表的典型表现。
在治疗上,我们应遵循“解表清暑,和中化湿”的原则。选取督脉和手足阳明、心包经的相关穴位进行治疗。其中,大椎穴是督脉的要穴,被誉为“诸阳之会”,配合谷、陷谷两穴,能够疏泄阳明,解表清暑。内关穴则能通于阴维之脉,行于腹里,分布于胃、心、胸之间,与足三里穴相结合,能够和中化湿,益气扶正,从而防止暑邪深入体内。
如果头痛症状较重,可加头维穴以止痛;若呕吐症状明显,可加中脘穴以和胃止呕。在治疗手法上,我们采用毫针直刺,以泻法为主,以助邪气的排出,恢复身体的平衡。通过这样的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中暑轻证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二)中暑重证,其症状犹如烈火燎原,暑热燔灼,犹如一团烈火在身体内燃烧,蒙蔽心包,使人陷入深深的困境。此时,患者壮热无汗,神志昏迷,仿佛被炎热的夏日夺去了清醒。肌肤灼热如火,口干唇燥,面红目赤,仿佛全身都在燃烧。烦渴多饮,烦躁不安,抽搐、瘈疭,这些症状如同狂风骤雨,无情地侵袭着患者的身体。
患者的舌质红赤而少津,舌苔黄厚而腻,脉象洪数,这是暑热炽盛,热邪内蕴的表现。更严重者,汗出如珠,面色苍白,气息短促,四肢厥冷,昏迷深沉,这是阳气欲脱,病情危重的征兆。舌质红绛,舌苔少,脉微而数,这是热邪深入,阴液耗伤的结果。
治疗此症,需清泄暑热,开窍醒脑。取督脉经穴和十宣穴为主,旨在调动全身的气血,驱散暑热。处方中,百会、人中清热开窍醒脑,曲池、十宣苏厥止痉,这些穴位如同良药,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曲泽为手厥阴之合穴,委中为足太阳之合穴,用三棱针点刺浮络出血,以泻营血暑热,这是中医的独特疗法,能够迅速降低患者的体温。
对于中暑虚脱者,可急灸神阙、关元以回阳固脱救逆,这是艾灸的神奇之处,能够迅速恢复患者的阳气。抽搐瘈疭加刺阳陵泉以缓筋急,这是针灸的精髓,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抽搐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毫针刺用泻法,旨在疏泄暑热。十宣、曲泽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这是中医的独特疗法,能够迅速降低患者的体温。对于汗出肢冷,脉微欲绝的患者,急灸神阙、关元,以挽回阳气,这是艾灸的神奇之处,能够迅速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整个治疗过程中,医者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度过危险期。
耳针治疗,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技术,对于调节人体内部的平衡和缓解各种疾病症状具有显著效果。在耳针治疗中,取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中暑轻证的治疗,我们通常会选取脑、心、下屏尖、枕、耳尖等穴位。这些穴位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不同部位和功能,能够有效地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缓解中暑带来的不适症状。
在刺法上,我们采用双侧取穴,通过强刺激和捻转的手法,让针感深入穴位,达到调节身体的目的。捻转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使穴位得到充分的刺激。然后,将针留在穴位中,持续20分钟,让身体的自然反应得以充分发挥。
除了耳针治疗外,刮痧也是中暑轻证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刮痧通过刺激皮肤表面的经络和穴位,能够促进气血的流通,排除体内的湿气和热邪。在操作时,我们选用光滑平整的陶瓷汤匙,蘸取适量的食油或清水,然后在背脊两侧、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肘窝及腘窝等处进行刮痧。刮痧的力度要适中,以免对皮肤造成伤害。当皮肤呈现紫红色时,表示刮痧的效果已经达到。
耳针治疗和刮痧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瑰宝,它们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现代医学中也被广泛应用。对于中暑轻证的治疗,这两种方法相结合,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体验。
〔应用例案〕
李××,年仅26岁的男子,在炎夏的烈日下,于旷野之中辛勤作业。最初,他感到头部不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随后大汗淋漓,瞬间昏倒在地,幸得同伴及时背负至诊所救治。
查体显示,他体质虚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如纸,冷汗如油般滴落,四肢厥冷,双目上视,瞳孔缩小。心律虽然整齐,但急促而微弱,双肺呼吸音稍粗,血压竟然无法测得。苔薄白,脉微欲绝,病情危急。
我们迅速将患者置于诊床上,头部降低,解开衣扣,为他擦干冷汗并保暖。随后,我们用毫针以补法刺激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位。同时,用大艾炷灸百会、神阙(隔盐)进行辅助治疗。
经过反复捻针及直接灸5壮后,患者的神志逐渐苏醒,开始发出低声的呻吟,随后睁开眼睛。他诉说灸处热痛,我们继续捻针并灸至12壮。最终,患者神志完全清醒,能够正常对答。我们给予他糖盐水热饮,待他神志完全清醒,冷汗停止,四肢复暖,脉象恢复,血压稳定在120-130/65毫米汞柱后,我们才退针停灸。
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共间歇捻针30分钟,重灸15壮。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缓解,经过数小时的观察,病情稳定后,我们将其送回家休息。
翌日,患者自行来到诊所,除感到微微疲乏外,余无明显不适。这次经历让他深切体会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也让他更加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身体。
中暑,这一令人痛苦不堪的病症,常常在炎炎夏日中偷袭人们。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针灸疗法,用以缓解中暑症状,其中涉及了人中、中脘、气海、曲池、合谷、中冲、三里(足)内庭等多个穴位。当有人中暑不省人事时,医者会迅速取百会、人中、承浆、气海、中脘、风门、脾俞、合谷、中冲、少冲、足三里、内庭、阴交、阴谷、三阴交等穴位,以迅速缓解病情。
值得一提的是,曲泽放血是古人治疗中暑的又一重要手段。通过点刺涌泉、太阳穴,放出少许血液,能够有效减轻中暑带来的痛苦。这种疗法在《淅江中医杂志》中有所记载,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医术。
在针灸疗法中,刺腿弯痧筋法也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腿弯上下有细筋,呈现深青色、紫色或深红色,这就是痧筋。在刺破这些痧筋时,会流出紫黑毒血,有助于泄痧毒之气。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腿上的大筋和两边硬筋不可刺,否则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副作用。
总之,古人在治疗中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针灸疗法既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面对中暑这一常见病症时,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采用针灸疗法来缓解症状,为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