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脉从舌象与证候
在中医的诊断体系中,脉象是医生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通常情况下,脉沉数被认为是里热的象征,即患者体内存在热邪。但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医生必须全面、综合地分析各种症状,而不能仅仅依赖脉象。
有时候,尽管脉象表现为沉数,但患者的舌象和临床表现却并非热象。舌象,作为中医四诊之一,能够直观反映患者体内的气血阴阳状况。若舌象呈现出舌淡、苔薄、湿润等特点,往往表明患者体内并无明显的热邪,而可能是其他病因所致。
同样,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是医生辨证的重要依据。若患者表现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状,这些都是脾胃气虚的表现,而非热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应该综合舌象、临床表现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整体辨证。
最终,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可能会选择舍脉从证,即根据患者的舌象和临床表现,而不是仅凭脉象,来确定病因和病情。这种诊断思路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也是中医智慧的体现。
因此,在中医的诊断中,脉象虽然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并非唯一的判断标准。医生必须全面、综合地分析患者的舌象、临床表现等多方面信息,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苗xx,一位58岁的女性患者,长期以来大便后流鲜血,甚至无大便时亦有鲜血流出,每次流血量之多,犹如1-2茶碗。日复一日,这种情形已持续了二十余日,使人不禁为之心惊。她的小腹两侧时常隐痛,头晕、心慌、气短、自汗等症状也时常困扰着她。尽管她的饮食尚算正常,但长期的病痛折磨已使她的脸色显得有些浮肿。此外,她还长期受到失眠和关节疼痛的困扰,且月经已停止两年。
诊其脉象,沉数有力,舌微淡且无苔。这让我想起了《内经》中的一句话:“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这恰恰说明了患者阴气内结,无法外行,导致血液失去其所应禀的滋养,渗入肠间。由于长期失血过多,患者的身体已处于极度虚弱状态。
针对这一情况,我选择了《金匮要略》中的黄土汤进行加味治疗。处方为:熟地30克,白术18克,炙甘草18克,黑附子9克,黄芩6克,阿胶15克,侧柏叶(炒)9克,黄土90克。将黄土用开水泡制,澄清后取水入药。患者服药二剂后,复诊时已有明显好转,大便三次中只有一次流血。虽然仍有心跳气短的症状,但头晕和自汗已消失,饮食和睡眠也有所改善。舌象依然无苔,但脉象仍沉数。于是,我决定在原方的基础上再服三剂。
三诊时,患者的便血症状已大大减轻,心跳气短也有所缓解。此时,患者的舌苔变得薄而微黄,脉象依然如前。虽然血已渐止,但长期失血已伤及气血,中气亦有所损伤。因此,我决定采用益气滋阴补血的方法以资善后。处方为:生黄芪15克,当归6克,干地黄12克,东阿胶9克,甘草6克,生地榆6克,侧柏叶(炒)6克,枯黄芩4.5克,炒槐花6克,地骨皮6克。患者服药五剂后,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个月后的随访中,我了解到患者未再出现便血症状,心跳气短的情况也有所好转。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通过这次治疗,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只要我们能够熟练掌握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就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患者便下鲜血,脉沉数,初看似是血热外溢之象,但若仔细斟酌,便不难发现其间的蹊跷。患者同时伴有头晕心慌、气短自汗之症,且面部肿胀,舌象微淡无苔,这些都是脾虚的典型症状。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则血失统摄,容易溢出脉外,形成便血之症。
再观患者脉象,虽沉数,但并非纯然热象。沉脉主里,数脉主热,但患者舌象并无热象,反见脾虚之征。因此,我们不能仅凭脉象就断定是血热外溢。
根据《内经》原文所述,“阴气内结,血入肠间”,这正是对患者病情的精准描述。阴气内结,说明患者体内有寒邪凝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入肠间,则是指血液溢入肠道,形成便血。治疗上,我们应遵循温养脾胃的原则,以温阳散寒、健脾止血为法。
通过温养脾胃,我们可以驱散体内的寒邪,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正是中医所说的“舍脉从证”,即不拘泥于脉象的表现,而是根据患者的整体症状来制定治疗方案。通过这种综合施治的方法,患者最终能够获得显著的疗效,便血症状得以缓解,身体也逐渐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