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自汗出 (汗家)的中医鉴别

​常自汗出 (汗家) 概念

“常自汗出”,亦被称为“汗家”,这一术语所描述的是一种独特而鲜明的病状,即患者常常不自觉地大汗淋漓。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呈现出一种持续且规律的模式。

首先,它通常发生在日常生活的常态之下,而非由于外界环境或剧烈活动所引发。这意味着,即使在安静的环境中,或者仅仅进行轻微的活动时,这类患者也会大量出汗。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出汗的情况往往持续一整天的大部分时间,使得患者几乎无法摆脱这种不适的感觉。

其次,这种大量出汗的现象并不受季节的限制。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患者都会持续不断地出汗,仿佛体内有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在驱使着他们。这种持续的出汗状态,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出汗现象通常是全身性的,而非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部位。也就是说,患者不仅额头、手掌和脚掌容易出汗,甚至连背部、胸部和腹部也会大量出汗,使得他们几乎全身湿透。这种通身汗出的现象,既让患者感到极度不适,也增加了他们身体的不适感。

主要病因病机阴虚阳浮,这是一个深奥而微妙的中医概念。它描绘的是一种生理状态,其中阴液无法固守其位,导致浮阳逼迫体表的津液外泄。这种状态下,人们常常会感到稍一烦劳便汗水淋漓,脉象虚浮或兼带细弱。就像消渴病症的患者,他们常常因阴虚阳浮而感到疲惫和不适。

而气分热盛,尤其是阳明经的气分热盛,则呈现出另一种景象。这种热邪如同猛烈的火焰,逼迫津液外泄。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会感到恶热而不恶寒,渴望寻找凉爽之地,身体壮实而多汗。他们口渴难耐,喜欢饮用冷水,食欲旺盛,甚至有时会贪食。这种现象在肥胖人群中尤为常见,他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火炉,不断散发出热量。

至于小儿积热,则是一个更为特殊的情况。小儿的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食积的情况。食积往往会助长阳明气分热邪的逼迫,导致津液外泄。而胃热偏盛则会使小儿食欲旺盛,常常多食。这种多食的行为又会进一步助长阳明热邪,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小儿常常会出现自汗出的症状。除了恶热不恶寒、贪凉、壮实汗多、口渴饮冷、能食甚至贪食等症状外,他们还会经常感到腹胀满,大便臭秽。这就像疳积病症的患儿,他们的身体在不断地与疾病抗争,却始终无法摆脱这种恶性循环的困扰。
气血大虚之时,气与血相依为命,一旦气血双双受损,便如同江河决堤,难以收拾。气随血脱,卫气失去固守之力,导致汗液无法内守而外泄。这种大汗淋漓的现象,常见于大量失血之后,如外伤、血崩或产中大出血。此时的脉象,常显得细弱无力或虚大无根,仿佛风中残烛,摇曳不定。若不及时补足气血,这种自汗之症可能会持续逾月,如产后自汗便是典型之例。

营卫不和,卫气偏虚,则玄府难阖,汗液易于外溢。这类自汗之人,常常无缘无故地出汗,汗液带着凉意,让肌肤感觉寒冷。他们的脉象,右寸部往往显得虚弱或沉弱,仿佛秋天的树叶,轻轻一触便会飘落。如那些经常出汗的人,便是营卫不和的典型表现。

卫阳虚者,卫气出于下焦,其根在于肾阳。若肾阳虚衰,无法为卫气提供足够的养分,则会导致肤表津液失固,如同江河泛滥,汗液大泄。这类人在出汗时或即将出汗时,会感觉全身恶寒,甚至颤抖不已。他们的肌肤在出汗时感觉寒冷,但若是得到温暖的覆盖、厚重的衣物或靠近火源,恶寒之感便会减轻。他们的脉象不沉而虚浮或浮微,仿佛空中的云朵,飘渺不定,且没有里证。如那些经常出汗的人,便是太阳虚寒的典型症状。

其他情况。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